跟孩子一起成長 -------作爲高一家長的反思

今天拿到“與孩子對話的”的這個題目,作爲一個高一孩子的家長(同時也是一個小升初剛結束的孩子的媽媽),想起最近多半學期以來的感觸,把和孩子們相處以及看着陪伴他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和收穫,早就有一種想要總結出來的衝動,那種衝動一次一次湧上來。但是許是每天的思考、每天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的衝突、每天的焦慮迷惘困惑以及孩子們帶來意外驚喜的喜悅的各種五味雜陳的交織狀態,就是我們作爲父母的日常,反而很難讓自己,提筆寫下這很多的感想和感觸。此時,對於孩子的教育,對於學校、家庭、社會帶給孩子長大過程中的種種,不僅有千言萬語,而這千言萬語,又僅僅匯成一句話:父母和孩子,永遠是一場漸行漸遠的護送,漸行漸遠的離別。

作爲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孩子們學習並不是很出類拔萃,但是我即便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認真的家長,應該我的教育的心得大多數家長也會有。我也一樣,也會每天發現自己的問題,感受着教育孩子過程中的苦惱和困惑,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爲自己的成績感覺到欣慰的時候,更多的,是邊摸索,邊前進,真的是要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去長大,孩子學着怎麼去發現自己,去愛上學習,去把自己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而我們大人,要學習的是怎麼做好自己的角色,做一個家長該做的事,不要去做一個家長不該做的事,更要做好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人生和人際關係,在要求孩子的同時,我們只有自己不斷地提升自我,不斷地修正自己,促進自己的進步和蛻變,我們才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努力和優點,才能看到孩子和我們一樣的迷惘和成長。

下面我做一下近期對於孩子教育尤其是作爲家長本身需要思考的內容,是我的一些特別的反思和總結,對於通常的話題我不再贅述,只拿出幾個我感觸頗深的思路,也督促自己和和我一樣的家長,把握孩子教育的實質,更有質量地促進孩子成長。




首先,我不僅想起是哪次的家長課堂,回來後對我啓發較大的一句話是:教育最忌諱的是父母怕麻煩。

可能我們很多朋友也像我一樣,不覺得自己對孩子怕麻煩,感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父母。就我自身來說,我反思了一下,我感覺自己實際上還是經常有這種偷懶行爲。比如小時候陪孩子玩,有時候爲了怕麻煩可能就把孩子撒出去,旁邊呆一下就很“一舉兩得”了;對於孩子的學習的管理,可能也就是問一下,是否寫完作業,如果沒有老師的點名或者批評的信息,由於自己工作忙,由於自己比較累或者有自己更有意思的大人的事情,就高枕無憂不去過問了;或者答應孩子的一個手工,許諾孩子的一次旅行,由於某種原因也會僅僅成爲了一個承諾,最後以一句:“大人很忙,媽媽也是不得已”,類似於這樣的話給搪塞過去了。

現在想一想,我們需要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好的規則,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用心投入,用心實踐,也就是不怕麻煩。

不怕麻煩包括和孩子好好喫飯,認真聽孩子說話,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在處理孩子的學習和監督過程問題的時候,深入其中,去了解情況,再出結論。在孩子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個教練的作用:雖然教練可能揹着手,可能端着肩膀,但是教練“一直在”,也許我們很忙,也許我們還常常出差,也許我們還有很多自己頭疼的事情,但是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對孩子來說“一直在”,而實現這個“一直在”,就需要我們不怕麻煩的精神,需要我們真正愛孩子的表現。


其次,在教育孩子這個不能放手又必須放手的過程中,該怎麼把握這個度?

“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前面提到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漸行漸遠”的這四個字,蘊藏着太多的辛勤和苦痛,它意味着我們家長爲了孩子的無私的偉大的付出,事無鉅細,從學習到生活,從言談到習慣,從身體健康到心理建設,我們一方面要陪着孩子,一方面又要放手,離開孩子,讓他自主,自立,自強,對於我們家長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思想鬥爭充滿矛盾的過程。如果我們家長不進行充分的思考和學習,很容易在過程中和孩子一起迷失,導致對孩子過度管教或者過度地放任,從而衍生出各種問題。這裏我不僅僅談管理學習的矛盾,也包括孩子的人際交往,社會關係、爲人處世、理財觀念、規則意識等等。

以前,我更多地希望孩子自己做,自己實現,現在大家都講自律,都說“越自律越自由”,這是絕對沒有錯的,問題是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已經實現了“自律”,這兩個字裏面的“自”,是指自發,自覺,我們,是不是已經讓孩子達到了這樣的狀態,孩子再也不需要我們的約束,不需要“他律”了?我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把孩子完全交個他自己,結果發現不行,孩子可能出現沉迷遊戲,不交作業或者毫無計劃的“躺玩”狀態,於是我也發生了困惑,我們不是把孩子交個他自己了嗎?我們相信他,我們不那麼不放心,我們給孩子自主和自我,爲什麼還不行?




事實證明,孩子自覺性的建立的確是一個漫長而且複雜的過程,如果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了嚴格的自覺習慣的形成的培養,後期可能孩子自覺得更早,我的孩子我在他們幼年和小學階段,並沒有做大量的培養和堅持,所以習慣養成的不好,但是有一句話:“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那麼,現在就是開始。可能的代價就是我們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耐心和毅力來作爲孩子的教練進行引導和監督。

“從來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只有長期督促的家長”,通過作爲一個家長的學習和實踐經驗和教訓,讓我知道,孩子的監督和管理是不能中斷的,尤其是前期習慣建立得不牢固的孩子,可能需要投入的更多。這一點聽起來有些讓人沮喪,但是作爲父母,我們希望孩子好,只要他們還沒有離開我們的視線,我們就有責任對他們進行教育,就不存在“爲時晚矣”,何況他們還需要良好的習慣面對自己的學習和未來的人生。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避免過度管理,事無鉅細,嚴苛苛責,不信任、不放手、不給空間。

達到這兩者的平衡,更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細心,只要你以“放手”爲目的,以“看到孩子的好”爲原則,相信你對孩子一定能做到“堅定的注視,溫暖的目送。”

在這裏可能我要打擊一下那些覺得“孩子進入初中或者進入高中就不用管了”的朋友,從我的感觸和經驗看,不能指望孩子自覺,換句話說,我們要點點滴滴地做起,陪着孩子直到他們步入高等學府,在陪伴中放手,讓他實現自律自立。當然,也許我的經驗更適合我這樣情況的家長和孩子——學習不是很突出,但是也還能堅持,對孩子抱着很大希望,孩子還不是太給力,但是在寫此文的時候,我已經“淨化了我的思想”,我更加堅定地相信,孩子能越來越好,取決於我們家長對孩子的信任和到位的督促。


第三,討論一下家長們比較困惑和矛盾的問題,也是常常掛在嘴邊的疑惑:爲什麼不能用小時候的我和孩子的孩子比,爲什麼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

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小時候......當然話外之音是“你怎麼不那樣,你怎麼不像我小時候那麼懂事,那麼自覺,那麼上進,那麼努力......”,實際上這不是一種教育,這是一種直白的否定,往往無濟於事。

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一代家長有時候是一個很無奈的問題,可能我們家長自己小時候都很喜歡學習,但是現在孩子似乎並不能對學習樹立起強烈的意願。可能小時候的我們學習很刻苦,而現在的孩子學習更多的是被動;我們小時候研究一道題可能打破砂鍋問到底,現在的孩子淺嘗輒止;我們小時候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現在的孩子能省點力氣就不會動一點力氣,或者我小時候沒有這個條件,父母也不像我這樣負責任,我沒有條件學習,也沒有人在意我的成長,不像你們現在,爲什麼你還不好好利用機會和條件.....我也在思考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我們小時候看着父母辛勤的背影,含辛茹苦的樣子,而現在的他們,被我們捧在手心裏,全方位“服務”着,把家裏最好的東西都由孩子感受着,各種先進的產品和服務隨時出現在眼前......由於時代不同,勞作的方式不一樣,即便父母出差加班很辛苦,但只要孩子看不到,就無法感知父母的辛苦和勞累,而且通常,我們這一代也不會特意和孩子講述我們的辛苦、勞累壓力和各自的困頓,使得孩子感知不到父母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苦,也很少看到父母爲了生活奔波操勞的苦痛,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家務活也沒有那麼多,或者大人都做好了,如果孩子養尊處優,他們學習改變命運的動力就不會那麼大,當然這裏就涉及到我們對孩子培養過程中多和他聊聊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壓力(適度)以及家庭面臨的一些問題,讓他明白他可能要承擔的責任和未來,需要他具備怎樣的素質和能力。可能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不是父母的辛勤的激發,更多的就要靠我們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多然他們參與和實踐,讓他多產生一些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具備社會服務意識,認識人生的價值,在學校和集體中建立集體觀念和集體責任感,打造競爭意識和好強精神,才能讓孩子確立學習的目標,產生學習的動力,再加上習慣的培養,這樣,也許能解決孩子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從而導致的學習不專心的問題。

說到此,我們也不必再質疑爲什麼現在的孩子不一樣,爲什麼他們不能自覺地專心地學習,爲什麼他們上進心不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境況下,我們轉換思維,爲孩子做好我們應該有的思考,保留優良傳統,然後對症下藥地付諸實踐。一方面我們自己不再糾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面對現在的情況,一方面我們可以努力去學習現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再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爲模板或者反面教材,不再一邊矛盾一邊教育,與時俱進,採用時下有效的理念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目前面臨的問題,讓過去的過去,讓未來的來臨。




第四,作爲母親,你的狀態,就是孩子的狀態。

最近看到一句話:“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作爲孩子的母親,也作爲家裏的女主人,我們可謂是家裏的定海神針,如果我們自己的狀態是不好的,孩子的狀態不可能好。

這就需要我們做母親的自己,把握我們自己的情緒狀態,尤其是針對高中的孩子,用吼叫、質疑、大聲訓斥或者不信任的語氣,對孩子教育來說已經完全適得其反了。

在生活中,我們自己作爲孩子的母親,作爲妻子,作爲家裏的女主人,作爲自己,還需要面臨生活方方面面的考驗,相信大多數朋友,孩子的母親的這個角色只是我們衆多角色的一個,那麼可能就會出現我們自己情緒失控、低落、壓抑、焦慮、自責甚至嚴重懷疑自己的時候,高中的孩子更需要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雖然他們已經比初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但仍然需要我們前文所說的陪伴和監督,如果我們不能分清場合和時間,很隨意地發泄自己情緒,包括生氣、冷戰、發火、悲傷,雖然孩子們已經長大懂事,但是他們並不能也沒有義務承載我們的情緒,第一客觀上他們需要一個安靜靜謐的家庭學習環境,尤其在疫情和假期期間,另外一方面他們在心理上也需要一個安靜穩定的心理狀態,母親是孩子的榜樣,母親是孩子的定心丸、“母子連心”一個慌慌張張無法安靜的母親,即便不在孩子面前,即便孩子在自己的房間學習, 同一屋檐下的母親的氣場也會波及到孩子,讓孩子產生深深地“同頻振動”,從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學習效率的下降,嚴重的可能使孩子喪失學習的動力,或者對母親行爲的無力感造成對自己的自暴自棄。




母親的力量是強大的,母親的影響力也是無窮的。要想讓孩子好,一個狀態不好的母親,不是與孩子空間上隔開就好了(偶爾地離開孩子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也不失爲一種好辦法,但不要太久)。解決問題的根本,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和修爲,爲家庭和孩子打造一個溫馨的環境和良好的氛圍,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的成長,不要問年齡地自己對自己心智進行繼續培養,對打造良好的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的用心用腦,甚至要進行各自的權衡、領導和決策,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從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做起,時常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安寧的、安心的笑臉和語氣,孩子還是作爲孩子,被滋養,被孕育,被撫育。

我們不僅可以養育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爲他的學習打造良好的環境和土壤,也會收穫一個溫馨的家庭。

以上是我對近期孩子教育的些許感悟和自省,希望分享給家長朋友和老師,非常感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