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为了完成作品,以家为囚牢进行自我软禁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于法国贝桑松一个军官家庭里,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


雨果从小便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写了大量的诗歌,曾以《颂诗集》获得路易十八的赏赐。随着自由主义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逐渐变化,他与浪漫主义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深知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开始创作了大量揭露现实的作品,其中以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最为出名。


作为法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治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漫长的岁月里,雨果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喜剧和小说,他的作品大都是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反对贵族和教会专治,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截稿期比较宽松的话,雨果经常会在夜里沿着巴黎的街道散步,同时在心里草拟诗歌、对白和散文。


他特别爱散步,即便曾经在散步的时候遭遇扒窃,依然乐此不疲。


如果截稿期比较紧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时候雨果就以家为囚牢,把自己软禁起来,变成一个妥妥的囚徒。


写《巴黎圣母院》(又名:《圣母院驼背》)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干的。


那会儿离交稿时间就剩几个月了,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每迟交一周,雨果就要付一千法郎的罚金,出版商表示已经两次放宽期限,不会再让步了。


于是,雨果决定画地为牢,并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促使自己努力写作。


首先,雨果买了一瓶新墨水,以便为接下来的马拉松式的努力做准备。


其次,他决定放弃他所钟爱的夜间散步(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牺牲)。为了避免任何外出的诱惑,他将他的衣服锁起来,只留下一个灰色的大披肩。他买了一件一直可以到脚面只适合在室内穿的针织衣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就充当了雨果的工作服。


他从早到晚在他的房子里埋头苦干,只在吃饭、睡觉、以及晚上与朋友共度宝贵的时光时中断一下。这些来访者是被严格限制过的,所讨论的话题不能远离他正在写的书,因为他们的娱乐经常包括一项活动,那就是由雨果朗读他最新完成的一些篇章。


当然,虽然是把自己锁在室内,雨果倒也没有完全自我封闭。无论季节怎样变化,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也总会打开一扇窗,借此与外面的世界保持着有限的联系。


他是1830年秋天开始写这本书的,1831年1月,他完成了这本书,比截稿日期早了几个星期,整整用完了一整瓶墨水,因此当时他本来是想给该书起名为《出自一瓶墨水》的,但最后还是敲定为《巴黎圣母院》,为了突出故事中的驼背,美国版命名《圣母院驼背》。


1855年,雨果搬到格恩西岛,在那里买了一栋旧宅邸,度过了十五年。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便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在这里,他保持着不变的工作规程。每天早上,很早醒来,用冷水洗过脸后,就坐下来写作,一连要写上好几个小时后再吃午饭,然后会花几个小时运动。


他有个养生法则,就是一阵高强度的跑步后,在大海里裸泳。


他的书房不仅有三面墙都装着窗子,还有一个玻璃天花板,所以视野极好,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


他的习惯还是没变,还是总会开着窗户。


在房子里,他总是经常来回走动,就像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狮子,这是他在构思他的作品。对于雨果来讲,移动着的他思维更活跃。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随着身体每走一步,他便朝故事、戏剧或者诗歌的下一行前进一点。


雨果1802年出生,1885年去世,在人世八十三年,经历了帝国到共和的过程。法国总统儒勒·格雷维为雨果举行了国葬,超过两百万人参加了葬礼游行,将新整修的d'Eylau大街(巴黎第二长大街)改名为雨果大街。


1959年,法兰西银行为了纪念雨果,将其头像印刷在5法郎面值的纸币上。纸币正面背景为安葬雨果的先贤祠,背面背景则为其生前居住过的孚日广场。


罗曼·罗兰曾说过如此表扬雨果的话:“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