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樑不挺的A股,不缺機會:幾隻讓你喫肉的醫療基金

我在以前文章中說過:

今年全球市場,無論是經濟面還是政治面,無論內外,目前情形如何,我們自己應有一個大概的看法,總之就是不樂觀俄烏衝突、美聯儲加息、中美關係、國內疫情反覆,經濟下行、部分行業估值過高等原因我們聽的已經夠多了,另外熱門賽道股“被動抱團”後期是否會引發踩踏行情也值得我們關注

上面幾個問題只要有一個突然轉好,都是大利好,但是你覺得容易嗎?或者期間有政策上的大利好也可。

隨着上週兩條重要消息公佈:

美國10月份CPI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7.7%,爲2022年1月以來最小增幅,低於市場普遍預期,這也增加了美聯儲放慢加息節奏的可能性。

國家衛健委發佈優化疫情防控20條措施。

美股、A股接連大漲,美聯儲加息、疫情影響經濟這兩個讓市場不樂觀的要素似乎有所改善。相信市場走勢應該會較前一段時間好上許多,但能否持續有待驗證,畢竟大A總是喜歡把大部分人按在地上反覆摩擦,賺錢的只有少數人。

最近幾天投資者情緒也一掃往日陰霾,市場重新活躍起來,對於逢低分批買入者來說是好事,因爲前期下跌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基金份額。但,相信又有部分前期割肉踏空的基友要迫不及待的追高入場了。

連續下跌行情中,害怕了,割肉;上漲行情中,心動了,追高。這種事情發生過太多次了,每次波動,都會割一批韭菜,如此往復循環。

我們要利用市場情緒賺錢,而不是被市場情緒所左右。

我仍然不建議追高,根據市場行情,有閒置資金,就控制節奏逢大跌分批入合適的基金,不要做槓桿,就是這麼樸素,基金理財沒必要搞那麼複雜,市場多變又能怎樣。

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這些政策、數據等對市場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我們是很難預測的,今天‘二十條’,明天‘十六條’,所以我經常說『不要去預測市場,要學着應對市場』。

市場沒有主線出現,全面牛市暫時不用想,但是結構性機會還是有的。問題是機會在哪裏:是港股、醫療、消費、軍工、地產,亦或其他?

所以,建議用資產配置的觀念來進行基金理財。

對於基金理財來說,只要你做好了資產配置只要不急用錢,你的賬戶就真的是一堆數字。

就我而言,不會過度重倉某一行業基金,一般會將資產的1/4~1/3配置到某一基金上,然後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純債基金。

這幾天我不會有大的操作,因爲子彈確實不多了,3000點以下還是沒忍住。

我們要知道,在A股這樣的波動市場中,從不缺機會,我們應該去利用這種波動,而不是僅將其視爲風險。

看看滬指這走勢就知道了,總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牛短熊長,所以要抓住波動機會,並且及時止盈

基金投資長期持有策略至少過去幾年是失敗的,就最近幾年行情來看,對於基金理財,我感覺持有時間3/5年太長了,尤其是行業類基金,趨勢變換太快,很多基金成立來的業績還不如近兩三年的業績。

說一下醫療基金。

近一月,醫藥相關行業基金漲勢迅猛,甚至部分基金有接近30%的收益,政策上利好不斷,尤其是近期的“集採”政策優於市場預期,在各項利好政策加持下,這個時候醫療的低估值才更有意義。不然單看估值,可不是從最近纔算低估的。

其實醫療行業挺廣泛的,中藥,原料藥、醫藥零售,創新藥,醫美,醫療器械等,細分行業政策影響也不同,比如“集採”對醫療器械影響,比如《“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對中藥影響,這個要具體分析。

我目前持有的醫療基金是醫藥零售,中藥,創新藥的混合醫療基,接下來操作,我不會追高;今年持倉的基金若有C類份額,我更傾向於選擇C類。

對於近一週大漲的港股,受“漂亮國”那邊影響較大,同醫療基金相似,只要政策或消息面上沒什麼利空影響,會慢慢變好的,當然,這期間波動少不了,誰又能預測得了市場。

這也是投資中不確定性的一部分,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

我們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投資理念來適應這個多變的市場,持續升級自己的投資框架。

作者:螞蟻不喫土(轉載請獲本人授權,文章中列舉的具體基金只是舉例需要,並非推薦;本文亦非投資建議,不作爲基金買賣依據;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