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基金投資佈局:消費、醫療、半導體、港股、金融、軍工、房地產基金分析 當前市場分析 做好資產配置 投資要靈活 各版塊分析

市場就像上帝一樣,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但與上帝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不會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巴菲特

2022年上證指數下跌15.13%,深證成指下跌25.85%,創業板指數下跌29.37%。

除一些重倉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的基金取得了較好業績外,其餘基金業績很一般,相信很多小夥伴的基金收益也好不到哪裏去。

這也是基金虧損的原因之一:市場大環境不好,基金普遍下跌。

相較於2022年市場普跌,可選投資範圍較少,我認爲可以對2023年的投資相對樂觀一些,很多行業都有機會,至於這些行業是否可以持續全年還是各行業結構性領漲,無法確定。

總的來說,今年行情優於去年機會大於風險,可以樂觀,但不要盲目樂觀,還需抓住趨勢所在行業。

當前市場分析

還記得擾動2022年市場的因素嗎:俄烏衝突,美聯儲加息,中美關係,國內疫情反覆、經濟下行,部分行業估值過高。

我曾說過:

“上面幾個問題只要有一個突然轉好,都是大利好,但是你覺得容易嗎?或者期間有政策上的大利好也可。”

現在這些利好真的來了,其中最重要的我認爲有兩個:國內疫情政策的優化調整、美聯儲2023年加息步伐預期放緩

其實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在防疫政策、房地產政策、互聯網平臺等政策的支持下,外部疊加美聯儲加息節奏預期放緩,這些都導致了近期相關板塊的上漲。

對於今年市場走勢,多數券商、基金經理都很樂觀,也有專業人士喊出了‘牛市到來’的呼聲,感興趣的童鞋可以看一下各家券商或是基金經理的研報觀點,幾乎所有板塊都有人看好,管理醫藥基金的經理看好醫藥,管理白酒的基金經理看好白酒,管理新能源的經理看好新能源,他們總是這樣,遺憾的是他們左右不了市場。

投資時要有自己的觀點,難不成要聽他們的各個板塊都要雨露均沾?畢竟到時候虧的不是他們的錢,他們也不是靠自己買基金賺錢的。

各研報對當前市場樂觀的主要依據:無非就是去年擾動市場因素的改善

另外就是,這些擾動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力也會逐漸鈍化,邊際效應遞減,各種利好政策下,經濟復甦預期改善,投資者信心、風險偏好也將逐漸提升。

依據概括如下:

①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增強了對經濟復甦的預期。

當前,第一波感染高峯已過,後期即使有疫情感染高峯(一定會有的),對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但伴隨藥物研發使用、疫苗接種形成的羣體免疫以及對疫情應對經驗的豐富,疫情影響將會逐漸鈍化,我們總得去適應: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

② 美聯儲加息節奏預期放緩。

③“俄烏衝突”影響邊際效應減弱。

④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逐漸減弱。

⑤A股機當前估值處於合理水平,配置價值提升,最近外資迴流態勢也說明了這一點。

可能風險:

① 美聯儲加息超預期。

②疫情反覆導致經濟恢復不及預期的風險,出現新型影響較大的毒株。

③‘俄烏衝突’擴大。

投資中控制節奏很重要,不要剛開始就把資金打光了,有些人可能錯過了前段時間漲幅巨大的基金,現在又迫不及待的追高買入,要知道即使牛市中基金也不可能一直上漲,總會有波動的,市場從不缺機會,關鍵機會到來時,你手裏要有資金。

你永遠不知道市場何時會送給你一隻‘黑天鵝’。

做好資產配置

我們要用資產配置的觀念來理財,在進行風險投資之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資產配置,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

總有人擅長好了傷疤忘了疼,選擇性遺忘市場行情連續下跌時自己的窘態,理財是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是給自己添堵的。

對於基金理財來說,只要你做好了資產配置不因市場大跌嚇破膽或者急用錢而割肉,你的賬戶就真的是一堆數字。

每種資產配置比例因人而異,在不同的市場行情下,穩健資產與風險資產佔比也會調整,就今年來說,我會相應調高權益資產的佔比。

我的資產配置規劃如下:保險、銀行存款、股票、基金。

①保險:社會保險+商業險

未來是不確定的,保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風險轉移,降低‘因病、意外致貧’的可能性。

商業險不要亂買,謹防被忽悠,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我沒有買儲蓄型、分紅型保險,於我而言,保險是用來應對未來不確定風險的,不是用來理財的。

我每年的保險費用資產佔比並不高,但夠用,目前5%左右:家人都有社會保險,也補充了商業險(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財產險)。

②日常使用、應急資產:貨幣基金/銀行存款

主要用於日常生活、緊急情況下的備用資金,要保證安全且隨時可用

這部分錢可以放在銀行/貨幣基金中,資金量小的話,收益差別可以忽略。

銀行:考慮到節假日、轉出限額等因素,銀行到賬比較快。

貨幣基金:X額寶快速到賬(2h內)目前每日限額1萬元,普通到賬需T+1,這點額度是不夠的

我目前的該類資產佔比爲10%。

③穩健避險資產:純債基金/定期存款

主要用於未來可預見的支出,比如養老、子女教育等。

該部分資產配置以穩爲主,同時可以帶來一定的持續收益年均收益3%-5%左右

我主要配置純債基金,同時也存了一部分定期存款,佔比30%

純債基金風險低,但並不代表零風險(短期內也是有一定波動風險的,這個調整時期通常不會超過半年),可以作爲一個很好的避險資產

應急時,可以賣掉,損失的可能性很小,只不過是賺的少一些(前提是你得選擇一支同類型中業績表現中上的純債基金)。

股市與債市之間通常存在着“蹺蹺板”現象,呈負相關性,可以相互補充。在10年期國債收益率高於3.5%時,債券價格相對低,有上升空間,適合買入債券資產。

當市場大環境比較差,連續下跌或處於熊市,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跌倒相對低點時,用貨幣基金、純債基金轉換成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降低持倉成本,增加持倉份額,靜待市場翻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④風險投資資產:股票+股票型/混合型基金

這部分投資主要是爲了獲取超額收益,風險相對較高,要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是否配置及配置比例,我的風險投資資產佔比55%,寬基類指數基金我一般不會購買(收益太差)

要記住:高風險並不等於高收益,股市真的不適合大多數人,不要妄圖用幾萬塊在股市實現財富自由。

我大部分資金在基金上,買股票主要是爲了解市場走勢,買了纔在乎,同時也會關注持倉基金重倉股走勢。

我不會過度重倉某一行業基金,一般會將資產的1/4~1/3配置到某一基金上,然後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純債基金。

就最近幾年行情來看,對於行業類基金,趨勢變換太快,我感覺持有時間3/5年太長了,尤其是很多基金成立來的業績還不如近兩三年的業績。

資產合理配置好後,就算市場下跌,也無需過度擔憂。

資產配置的工具、比例因人而異,要靈活,比如有人不願意持有純債基金,更傾向於定期存款,那完全可以把資金存定期,這裏只是要讓大家知道:要用資產配置的觀念去理財,這樣才能走的更穩,走的更遠。

投資要靈活

這裏的‘靈活’是指如何應對市場行情。

投資要學會應對市場,順‘市’而爲,並不是年初做了投資規劃,就不顧市場行情一味的執行下去。

市場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就比如我們普通投資者誰能想到‘防疫政策’的變化呢?

順‘市’而爲,絕不等同於盲目追熱點,你要知道市場的趨勢在哪裏是否曇花一現

尤其是近期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力度很大這也是我們在做投資決策時需要考慮的,三月即將召開的重要會議也需關注。

以‘防疫政策’對消費類基金影響爲例:

如果‘防疫政策’沒有變化的話,我是不看好消費板塊的,這個我在去年的基金佈局文章【2022年基金投資佈局】中寫過了:

受疫情影響大,目前我沒有持有消費類基金,有時消費與醫療同漲同跌,所以暫時先配置醫療一個行業。

消費類基金今年應該不會出現2020年那種大漲的行情。從長期佈局角度來看,有一定的配置價值,我們組合中可以在消費板塊大跌時分批配置部分消費類混合基金,但是短期內趨勢仍不在消費,也就是說短期內收益不會很好,甚至略差,考慮好這一點後再決定是否配置

對於消費類中白酒板塊我暫時不會考慮,這一點也需要結合具體的市場行情來分析,要注意,很多消費類基金都重倉白酒股。

現在,基於當前防疫政策優化下市場行情,我認爲,可以佈局消費類基金了,其實我在去年11月已經開始買入。

順‘市’而爲要求我們順應市場大勢,比如現今的消費行業基金、港股基金,當市場趨勢比較明顯,尤其是有政策面加持時,我們不應錯過機會。

逆勢而上,就是與市場在一定時期內相悖,而將來市場還會寵幸你的基金重倉股或者說你的基金所屬行業,也就是你的基金所屬行業的未來仍有前景,此時只是調整,這一點很重要。在這個時期內,可以逢低佈局,等將來行情到來獲取更多收益。當然,期間你需要付出資金的時間成本,承受一個資金長期收益較低甚至爲負的過程(三年不開張,開張喫三年)。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降低資金的時間成本,不要一跌就買,在下跌之初就投入大量資金這樣可等你發現市場遍地機會時,手中已無資金。說句玩笑話:我們跟巴菲特差的並不是理念,而是源源不斷的後備資金。

並不是你持有的基金持續下跌,你一直買入就是逆勢投資。這個也是需要根據市場行情來操作的,逆勢佈局並非是盲目的去對抗市場,期間要注意節奏,過高的資金時間成本是不合適的。

比如在2021年新能源、順週期的主線行情中,還盲目追逐白酒類行業基金就不是很明智,至少不應該一整年持續買入,而是在它們大跌時買入。

我們經常聽說‘基金止盈不止損’,這也得看你持有的是什麼基金,有些基金真的不能‘死拿不放’,即使虧損了,當市場行情轉變時,還盲目追逐這些基金是不明智的

今年更適合順‘市’而爲。

各版塊分析

在整體佈局方面,我認爲可以結合中金的研報觀點:

配置方面,建議短期要緊跟政策邊際變化節奏來配置,如受疫情影響的消費板塊。中期仍然是根據景氣程度以及產業政策支持方向來把握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的主線。

消費

近幾年,疫情是影響消費板塊最重要的因素,目前隨着防疫政策的持續優化,消費板塊將會迎來複蘇行情,但能否領漲全年,這個說不準,結構性機會還是有的。

我們認識中的‘大消費’板塊包含很多細分領域,而近期表現較好的領域包括:食品飲料、影視傳媒、家居電器、酒店旅遊、醫美、商貿零售、免稅和航空運輸等。

可以作爲組合中的一部分,我已配置。

港股

2022年恆生指數下跌15.46%,恆生科技指數下跌跌27.19%,可以說是跌跌不休。

港股的本輪下跌始於2021年,從2021年2月的31183.36點到2022年10月31日14597.31點,最大回撤達53.19%。

其實這兩年港股連續下跌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①國內互聯網嚴監管政策、教育行業“雙減”政策,房地產景氣下行。

②中美關係走勢。

③中概股審計底稿問題引發的市場對中概股退市擔憂。

④美聯儲加息導致全球資本回流美國。

⑤疫情導致經濟不及預期。

⑥俄烏衝突對投資者風險偏好也有一定影響。

始於去年11月的港股反彈,很大原因也是由於上述擾動因素有所改善,比如去年開始的互聯網平臺相關政策趨於利好、房地產‘三支箭’政策、疫情優化政策、美聯儲加息節奏預期放緩等。

港股市場更易受外部因素影響,波動也比較大,對於前期上漲幅度較大的基金,不宜盲目追高,期間一定會有波動,可以逢低佈局。

港股基金可以作爲組合中的一部分,我已配置。

半導體

很多夥伴在半導體基金上是沒怎麼賺錢的,主要是上漲週期太短,還沒止盈就跌下來了,湊了個熱鬧;另一方面可能是追漲殺跌了。

對於這種波動性較高的行業類基金,我們在做好資產配置後,是可以根據市場行情來操作的,投資尚需看大勢。

半導體行情在2021年7月末達到頂點後,便開始了漫長的回調,期間雖有反覆,但距最頂點仍有一段距離,這也讓許多基民手裏的半導體基金收益由盈轉虧。

行業類基金需要根據市場及自身實際適時止盈,一定不要迷信‘長期持有’,波動性比較大,如果不及時止盈,過往收益很有可能降低甚至由盈轉虧

最近半導體行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砍單潮、供過於求】,其實這要分兩方面來看:

消費電子相關領域(如智能手機、電腦等)需求疲軟,而此前爲應對‘缺芯’問題,許多廠商提升產能,導致供需失衡,從而影響相關半導體領域企業。

②另一方面,汽車、工控、新能源等相關領域半導體產品需求旺盛,這就提供了結構性機會。半導體產業鏈過於龐大,涉及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等方面,這就需要相關基金抓住半導體行業細分領域龍頭髮展機遇。

從國家發展大方向上來看,半導體國產替代空間還是很大的,‘漂亮國’無時無刻不在搞幺蛾子,我們不能總受制於人,這一點很確定。但預期打的太滿,話題炒的太頻繁,可能基金收益並不會太理想。

當前半導體行業處於下行週期,現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市場需求減弱、供大於求與國產替代、自主可控之間的矛盾,在技術上是否有重要突破,後續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考證。

我們買基金,不能只聽基金經理說什麼,以行業類基金經理爲例,有誰會說不看好自己基金所佈局的行業,至多會說短期調整是正常的,長期還是看好,但卻沒人告訴你這個長期是多長。

我暫時不打算入手,看後期是否跌出合理價位

醫療

因爲疫情始於19年的醫藥行情,在21年中期到達高點,此後醫療板塊便進入了漫長的回調期。

期間疫情相關板塊如核酸檢測、抗原、中藥、治療藥物、醫藥零售等細分領域漲勢良好,其他則相對一般。

醫療行業其實挺廣泛的,中藥,原料藥、醫藥零售,創新藥,醫美,醫療器械等,政策、市場對細分行業影響也不同

比如近期“集採”政策對醫療器械影響優於市場預期,“集採”邊際影響趨於緩和;再比如疫情優化政策下的核酸檢測風光不再,而眼科、牙科、醫美等具有消費屬性的領域則有望迎來複蘇,疫情治療相關藥物、器械及醫藥零售等領域機會仍在,這個要具體分析。

雖然近期醫療板塊有所反彈,但是由於前期跌幅較大,整體而言,醫療板塊估值並不高。在各項利好加持下,這個時候的低估值才更有意義。

我覺得目前醫療基金是可以作爲基金組合中一部分的,不要奢望買在最低點。

金融

對於銀行類行業基金,其實我是一直不建議配置的,比如持倉以四大行爲主的,雖然估值總是很低,但長期業績也就那樣,但一些優秀商業銀行股可以配置

如果A股能迎來複蘇行情的話,券商行業還是值得配置的,畢竟疫情優化政策下,投資者對經濟復甦預期以及市場風險偏好都有所增加,並且券商行業估值也不高。

前期跌幅較大的保險行業也有一定的配置價值。

今年金融類混合基金還是可以持有的。

軍工

波動性不低於半導體,目前看軍工行業業績還是很不錯的,但容易受到政策、環境影響,波動較大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基民不要盲目配置

有時板塊中個股有就會,並不代表整個板塊都有機會。

我不會配置。

房地產

目前對於地產支持政策力度很大,出臺的“三支箭”政策分別從信貸、債券、股權三個渠道給與融資支持。

當前存在的問題是投資者對地產行業是否具有信心、還敢不敢把資金投向地產行業,我覺得有些難度。

我不會配置。

四季度基金報告尚未完全發佈,等發佈後可以參考一下基金的持倉情況構建組合,今年合適的基金若有C類份額,我更傾向於選擇C類

我目前已配置港股、消費基金,後期會考慮醫療基金,去年表現冰火兩重天的新舊能源板塊我暫時不打算配置。

2023年的基金理財,做好資產配置,更靈活的去應對市場吧。

注意:文章中列舉的具體基金只是舉例需要,並非推薦;本文亦非投資建議,不作爲基金買賣依據;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