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後)母戊大方鼎——中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八)

3、司(後)母戊大方鼎

商後期 1939年河南安陽市侯家莊武官村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如果說中國青銅時代只選一件器物作爲代表,司(後)母戊大方鼎是不二的選擇,這是世界上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銅器,高133釐米,重832.84公斤,其形體之巨大,氣勢之渾雄,奪人心魄。

司(後)母戊大方鼎這樣巨大的青銅器能鑄成,與政治環境有關。河南安陽殷墟是商晚期的都城,“盤庚遷殷”之後,商王朝最強盛的時期就是商王武丁在位時,史稱“武丁中興”。大鼎是最重要的禮器,所需人力、物力極巨,是當時技術的最高典範。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是一大課題,因過於專業艱深,所以不想深究,只做一些泛泛的瞭解。

中國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是複合泥範法,依成形方式又分爲“渾鑄法”和“分鑄法”。所謂“渾鑄法”是指一次澆鑄就完成器物的方法,適用於簡單的器型,從夏代到西周中期是主要成形方式。“分鑄法”指附件、裝飾部分,如耳、足等是分開鑄造的,最後再合鑄成完整的器物,適用於複雜的器型,商晚期已出現,到春秋中期之後,爲了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的需求,“分鑄法”成爲主要的鑄造方式。

司(後)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足部是一次鑄成的,鼎耳則一般認爲是分鑄的,在鼎身鑄成後再裝範澆鑄而成。總計用範數量不少於52塊。

大方鼎的金屬含量爲銅84.77%,錫11.64%,鉛2.79%。

以其重量,所需金屬料要1000公斤以上,用大口尊坩堝也要40個同時熔鍊銅液,每個坩堝3-4人,就要150人,(安陽後來發現商晚期有可熔銅200公斤的大型坩堝)加上制範、搬運、管理,人員要200-300人,這樣的勞動量和分工組織,體現了商晚期強大的生產力。

鼎壁內側有銘文“司母戊”,2011年國博重新釋讀銘文,改“司”爲“後”,存在較大爭議。

銘文“後母戊”是器主的名字,她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后。唐蘭先生認爲:“後母戊”就是殷墟卜辭中提到的“婦妌[jìng]”,後來在殷墟小屯出土的甲骨卜辭上有“妣戊妌” [bǐwù jìng]的稱號,證實了唐蘭先生的觀點。

婦妌[jìng]名妌,(《說文解字》中講“妌,靜也”),死後的日名爲“戊”。(所謂“日名”是商王室一種名號制度,以十個天干爲名號,至於是依據什麼起的日名,學者意見不一。)“婦妌[jìng]”在商王武丁的衆多妻子中,地位是僅次於婦好的,她文武兼備,主管農業事務。

大鼎的鑄造者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祖庚,他爲了祭祀其母——商王武丁的妻子“戊”而作器,鼎出土於殷墟260號墓,可惜此墓被盜一空。

大鼎的經歷也堪稱傳奇,1939年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掘獲大鼎,爲躲避日僞的搜尋,又埋入地下,到1946年再度掘出,此時兩耳均脫落且遺失一耳,作爲蔣介石60歲壽禮被送到南京,國共鼎革之際,大鼎因太重沒來得及運往臺灣,就留在了南京。

1955年,南京博物院仿鑄缺失的一耳,裝配雙耳。1959年調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的前身),成爲國博最重量級的展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