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與人之常情

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陶母剪髮的故事:晉國有一個叫陶侃的貧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來拜訪他,因沒錢買酒招待朋友,陶侃的母親便把頭髮剪下來去賣錢換酒,後來在這位朋友的舉薦下,陶侃成爲晉國的重臣。

元朝有個大畫家叫何澄,他根據這個故事畫了一幅《陶母剪髮圖》,整幅畫可以說是盡顯魏晉名士風度,後來這幅畫被8歲的嶽柱看到了,嶽柱毫無不客氣地指出:畫中陶侃的母親手上戴着金鐲子,金首飾很值錢,完全可以用它去換酒,何必把頭髮剪了去換酒招待客人呢?這是不合情理的。

作爲一個專業的畫家,何澄一心只想到在畫中表達所謂的魏晉名士風度,卻忘記了實實在在的生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之常情。

這件事的啓示是:當我們開始做事的時候,要從各個角度看問題,尤其是不能脫離人之常情。譬如心理諮詢,雖然具有很多專業的知識,但同樣需要有專業之外的,也就是門外漢甚至是像孩子一樣的想象力和觀察力,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了。

隨着時間的過去,我們在不斷的成長,資歷越來越老,知識越來越多,當初身爲門外漢或者孩子一樣的那種想象力卻像青春一樣流逝,很難再恢復如初。專業知識及一些固有的模式已經固化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失去了想象,失去了突破與改變的勇氣。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對自己的思維方式的覺察,保持突破思維固化的意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