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2022-59】向死而思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根本邏輯。但若沒有“向死而思”,這個邏輯也就沒有多大價值了,甚至根本沒有價值。

或許是年齡的原因,這個概念最近時不時出現在腦際。——沒有“死”,怎麼會有對“生”的深徹反思?

思想家中,我以爲最不怕死的魯迅先生。本可以“療治疾病”而活得久些,但先生卻放棄了,並作雜文《死》而談死,可謂“樂見死的到來”。很快,先生便故去了——真正地死而無憾地走了,留下的是“民族魂”。先生三十年筆耕不輟,爲世界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如此,是任何“長命百歲”都不可企及的。

魯迅先生的“死”,昭示於人的問題是:個人到底該怎樣活着?這就直接關乎“向死而思”了。

當代作家餘華有小說《活着》。我沒有讀過,因爲我沒有買過這本書。但葛優演的福貴偶爾看過片斷視頻。著名哲學家鄧曉芒先生的文章《活,還是不活——評餘華的〈活着〉》反覆讀思了,似乎由此不必再讀小說了。

活着,既是“簡單的事情”,也是“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則是做個“飲食男女”而已;複雜化,則是防止落入“可悲的生存狀態”,這“功課”就要做一輩子了。

“爲溫飽而活着”,也是一種奮鬥,也使人活得“有精神”,包括眼下的“多賺錢”在內。但仔細想想,卻帶有“生物性”。

溫飽富裕後活得“有精神”呢?怕是要與一種“精神”相結合了。這個問題,正在展開中,並不斷日益顯現其重要性。

面對,我的想法也是謀求“死而無憾”。何以“現實”呢?哲學告訴我:“現實”就是“實現”。我若能實現與一種偉大的思想“結合”一下,我的“死而無憾”也就現實了。

人生的最大幸福,在於有一個“思想伴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