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只有心有灵犀的人,才能读懂这首唐诗

说起李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他是“诗仙”,他是“谪仙人”。是的,没错,李白大部分情况下,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降临人间的仙人,有人说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

瞧,他白衣胜雪,温文儒雅;他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他文采斐然,盛名满天下。这样的李白似乎更符合仙人的形象。真的就是这样吗?实际上并不尽然。

仙人也有流落人间,落魄凡尘的时候。可还记得,总管天河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他贬落凡间,投成猪胎人身,不也受尽世间的白眼和畏而远之的鄙夷吗?何况李白本就身处包罗万象的大唐,即使最荣耀的大唐,也有国事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亦或是“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或者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恣意洒脱,卓尔不凡,豪放豁达,这就是“谪仙人”,这就是李白,这就是人们心目中李白的最鲜明的形象!

然而,繁华落后,尽是悲凉,悲凉之下,尽是孤独落寞。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最荣耀的大唐,终于迎来了至暗的“安史之乱”。甚至尊贵的大唐的天子也“西巡蜀地”,那么已经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又总能幸免呢?天子蒙尘,作为平民的李白,自然无可避免的受难于动荡的天下危势。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因在安史之乱出任伪职,而在唐肃宗新朝受到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曾经光芒四射李白,这位“谪仙人”似乎也黯然失色了许多。李白来到了宣城。

这一次没有纵酒狂欢,没有高朋满座,没有“谪仙人”的光芒,只有独自一人,步履蹒跚,独自伫立敬亭山的孑孑孤影。

于是,在孤独落寞之际,李白落笔,诞生了这首孤独的唐诗——《独坐敬亭山》。

诗歌鉴赏: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出自唐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的大意是:

天高云淡,一大群鸟儿展翅高飞,不一会儿,鸟群就消失得没有无影无踪,天上孤单的白云,独自悠闲自在空荡荡的天上飘去。“我”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此刻,似乎只有巍峨的敬亭山能理解“我”的孤独寂寞。

看,原来“谪仙人”李白也有了与往日截然不同的形象,他孤独,他落寞。

山孤独,景孤独,诗孤独,“谪仙人”李白的心境更孤独。

记得古龙的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写道:“美人迟暮,英雄末路,都是世上最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种悲哀最令人同情,也最令人惋惜。”

也记得《燕垒生》里“人生在世如朝露。最难堪、英雄老去,美人迟暮。战策兵书都抛尽,对此青山绿树。再不学、刘琨周处。曳尾泥涂君莫笑,到今朝、几辈儒冠误。心腹事,更休诉”。

是的,“诗仙”迟暮,李白是孤独的,是悲哀的,也一定是令人伤感的。我想,那时的诗仙李白“心腹事”,也无人可诉说。忆往昔风华满长安,感当下人生迟暮,此刻正是谙尽孤独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同样的,我猜想能读懂李白这首《独坐敬亭山》的诗歌的人,同样有一颗似曾相识的孤独感。

因为,只有内心极度孤独,才能够感受到诗中的那种无奈,那种人生迟暮,且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哀与袭满全身的孤独。

也许,这就是唐诗的魅力,总能勾起人的心绪,打破尘封的岁月,梦回大唐,与千年前的诗仙李白心有灵犀,感同身受。

但是,孤独给人悲凉的同时,也会教人坚强,赋予生命的勇气。

时间终会淡化那份悲哀,那份落寞。凡是不能打倒你的,必将使你更坚强。我想,是的。

凤凰涅槃,枯木逢春,那些伤痛,那些悲哀过后,你必将坚强,必将重新审视自己,也必将难以被摧残,被打败。

所以,聪明的你一定记得,孤独不是痛,不是伤,它是催人蜕变,成为更好自己的良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