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中的反擊:哪怕是在最難熬的日子裏,愛也會給予你無盡的勇氣

1.再讀克莉絲汀·漢娜

克莉絲汀·漢娜,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總是直指人心,催人淚下。不管是《螢火蟲小巷》、《再見,螢火蟲小巷》還是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四面風》,每一本書,我都哭過。

不是因爲我多愁善感,而是她寫的真的是太好了。

我知道,這麼說,顯得有點蒼白。對於一個有意向在文學評論方面有所建樹的寫作者來說,這樣的語言,是無力的。但我依然選擇這樣說。克莉絲汀·漢娜是一個懂生活的人,從她的作品中,你能看到絕望,更能懂得絕地反擊的力量。

2.《四面風》

《四面風》這本書,讀到最後,我發現,人物的命運,很多的時候,就連作者也沒有辦法掌控。我們都裹挾在時代的浪潮中,身不由己。

這本書裏,主人公埃爾莎·馬丁內利最後還是死了。

先來說說,這本書講了什麼吧。不然,感動與感慨,也無從說起。

埃爾莎·沃爾科特,出生在達爾哈特,她的爺爺是一名得州騎警。她的家族,在當地也是有着一定的影響力的,然而,富庶的家境卻並沒有讓埃爾莎擁有幸福的童年,家庭成員對於外貌的過度重視,讓埃爾莎的前半生,一直處在深深的自卑中。

她一直在尋找愛,卻一直失望着。她甚至想過自我放棄,就這樣隱藏自己度過此生,直到她遇到了拉法埃洛·馬丁內利(拉菲)。正是他,讓她有機會成爲一名母親。拉法埃洛也叫拉菲,他是意大利裔,他的家庭一直夢想着他們的後代能成爲真正的美國人。他們奉子成婚,埃爾莎的父母因此事而斷絕了和女兒的關係。她深知,拉菲不愛她,可她太想有個自己的家了。

她隱忍地生活,彷彿她天生就屬於這片土地。拉菲的父母,是孤樹鎮的農民,豐收的年景,他們的日子倒是還過得不錯。她每天勞作,不辭辛苦,這樣的生活,她覺得踏實、有勁頭。女兒洛蕾達和兒子安東尼(安特),教會了她如何愛。公婆都是善良樸實的農民,他們讓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儘管拉菲還總是沉浸在出走的幻想中,可只要種子還在不斷地生長,他們的生活,就有希望。

命運就是如此地殘酷。經歷了數年的豐收之後,大地開始露出猙獰的面孔。連續數年的乾旱、沙塵暴,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哀鴻遍野。大地乾裂,顆粒無收,人們絕望。拉菲出走了,安特生病了,本來一直堅持留守的埃爾莎,內心終於動搖了。

爲了孩子!她要走出去!

就這樣,她帶着兩個孩子,開着一輛破舊的車,帶着幾乎所有的積蓄,上了路。奔向那傳說中的遍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神聖之地——加利福尼亞。

他們歷經坎坷,最終確實到達了。然而,真實的境況是,工作機會並不屬於流民,僅依靠採摘又無法養活孩子們。

他們沒有錢租房子,只能住在帳篷裏。她辛苦工作一天,卻依然食不果腹。她想要讓孩子們繼續接受教育,但孩子們在學校只能經受凌辱。

活着,是如此地不易!就像在《四面風》最開始的時候所提到的那句話一樣,“別擔心自己會死,埃爾莎。真正讓人擔心的,是活不下去。”

可儘管如此,埃爾莎也沒有放棄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困難是暫時的,但教育是永恆的。”如果學校的教育讓人失望,圖書館裏的書籍,卻不會讓人失望。“借書證——他們這輩子都覺得擁有借書證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意味着未來還有希望。掙扎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

生活不易,然而,母親,沒有倒下。埃爾莎很快就和同樣來到加利福尼亞討生活的流民們,建立了友誼。他們夏季去採摘棉花,冬天,靠那少有的積蓄維持着生命,等待着後續的政府救濟。他們甚至不想要政府的救濟,身爲農民,他們有着自己的倔強與固執。

他們本該是受到社會尊敬的人,然而,他們備受欺凌。他們竭盡所能地去勞動,可是儘管這樣,他們依然活不下去。

這段故事,講述的就是美國的1929年到1933年的大蕭條!

勞工們在農場主的壓迫下,最終還是選擇了反抗。一生都在屈服的埃爾莎,終於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她本想保護自己弱小的孩子,只爲了生存這個最樸素的理由。她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勇敢,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所愛,她終於勇敢地呼喊——“到此爲止”。

就這樣,在一次“和平”罷工的現場,手無寸鐵的勞工們想要團結起來,用沉默訴諸自己生存的權利,在這個過程中,埃爾莎因爲說了實話,而被當權者迫害。她犧牲了。她的愛人把洛蕾達和安東尼送回了孤樹鎮的家。在她的墳冢上,墓碑上寫着——母親、女兒、戰士。

她終於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洛蕾達如母親所願,考取了大學,成爲了馬丁內利家族第一個大學生,而且還是個女性。

3.絕境中的反擊

以上的冗長段落,我對《四面風》的故事情節,做了詳盡的書寫。從書籍評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全面概括,並不高明。我該留給讀者一點懸念,好讓他們生出無盡的好奇才好。

然而,我想說的是,生活就是如此。不管我們有沒有好奇心,殘酷的是,命運從不顧及我們的感受。然而,克莉絲汀·漢娜,會懂你。

3-1:她懂你,在原生家庭的不快樂

埃爾莎的原生家庭,是很糟糕的。這種糟糕,不是物質條件的匱乏,而是精神養分的貧瘠。這個家庭,沒有愛。也或許說,那種愛,因爲需要外在條件的附加,已變得很扭曲。

25歲的時候,她的家人甚至不願她嫁出去。只因爲她在十幾歲的時候,生了一場病,從此以後,她就徹底地被家人“保護”了起來。

她生活在絕望中,只有書籍與她爲伴。

“只有那麼幾次,她鼓足勇氣,放下心愛的書,擡頭凝視起窗外。這時,她看到了一個老姑娘索然無味的未來,那未來一直延伸到平坦的地平線以及地平線之外。認了吧。”她對自己這樣說。

然而,命運從不那麼簡單。她以恥辱的方式,離開了家,投身到了另一個陌生的環境。馬丁內利家族務農,他們和這片大地一樣,樸素無言。儘管她知道,還是沒有人愛她、接納她,可她體內的小生命終於沒有辜負她。

“如果你從來不知道愛是什麼,你纔有可能在沒有愛的情況下活下去。”

埃爾莎的父母,不愛她。“雖然她已多年未見父母,但事實證明,父母的不認可如同一種聲音,那聲音如此有力,揮之不去,塑造且定義了一個人的自我形象。”

可她仍然在照料土地和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愛”。她無私地付出,默默地勞作,儘管青春期的女兒已經開始了叛逆,但她依然記得曾經孩子們對她的依戀,那份溫暖,彌補了過往的傷痛,讓她變得更加堅強。

“每一顆種子都像是一個新的開始,一份向未來做出的承諾。”

3-2:她懂你,在命運面前的不屈服

沒有人生來就是戰士,直到她成爲一名母親!

我對此,深有所感。

爲了孩子,她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她依然覺得值得。只是,這苦澀的生活,似乎沒有盡頭,資本家的壓迫,纔是苦難的源頭。

從《四面風》中,我第一次站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公民的角度,理解了他們國家的制度,以及他們對於共產主義的排斥到底爲何。

也正是因爲此書,我才頭一次深刻地領悟了,作爲一名中國人的幸福。

正是因爲我們國家公正的制度,使得我們的奮鬥,有盡頭。我們只要付出勞動,就會有收穫。我們只要工作,就能養活自己的孩子。

然而,埃爾莎他們卻並非如此。

這樣的局面,總要有人打破。而妄想着這打破的過程能夠省略掉流血與犧牲,這確實有點太過天真了。埃爾莎就是在抗爭的過程中,犧牲了自己。

這是那個年代的美國,無數慘劇的縮影。

3-3:她懂你,正是愛,給予你無盡的勇氣

如果說,《四面風》這部小說有一個核心詞,那這個核心詞,一定會是“愛”。

沒有人天生會“愛”,我們總要在不斷地探索和前進中,才能逐漸接近“愛”的真諦。

生活中,最悲涼的,不過是環視四周,竟找到一個愛自己的人。然而,哪怕是深處這樣的絕境,我們依然可以有力地反擊。如果註定得不到愛,不如我們自己奉獻愛。

埃爾莎虔誠地愛着自己的家人,她的孩子們,也終於懂得,這樣的愛,是如此地可貴。

就像《四面風》中所說,“當其他一切都消失後,愛依然存在。”“愛,在最好的時候,是一場夢。在最糟的時候,是一種救贖。”

克莉絲汀·漢娜的這部《四面風》,被亞馬遜評爲“新的美國經典”,每個人都應該去閱讀這本書。如今的社會環境,雖然不至於發生“大蕭條”時期那般的慘劇,但種種困境,卻也着實給當下的人們,以沉重的打擊。

疾病、失業、經濟崩盤,人們惶恐不安……

克莉絲汀·漢娜的這部《四面風》,她想要告訴我們,“人可以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也可以從別人面臨的困境中獲取希望。”

只要愛還在,只要希望還在,艱難的時光,就總會過去。

我相信,會如此。如果你也覺得生活艱難,就一定要讀讀克莉絲汀·漢娜的這本《四面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