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演变过程——植物1

有关于植物的演变过程,全人类同样坚持的是先有海洋中的藻类植物,然后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生物登陆,植物和动物相互扶持开始在陆地上发展,最终形成今日的种类繁多的绚丽世界。

但我和所有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我坚信生物起源于陆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在空气中总能比在液体中要容易形成,容易发生改变,因为不受液体的压制,构成生物的物质微粒可以活动更长的时间,而更长时间就意味着生物能有更多的变化。

有关于生物形成的初始状态我在这里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我在前边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了,在这里我着重描述一下植物的发展过程。

太阳照射地球的第一天白天是所有生物出现的时间,这些生物没有植物,因为它们都是在光粒子冲击下到处活动,如果有些物质没有活动,那么他们就是不易构成生命的物质,短时间内很难加入到生物的构成之中,这个短时间很短只有一个白天。

夜幕降临时活动速度最快,也就是散热性能最强的动物率先死亡,他们速度快,是因为他们最不易存储热量,而速度最慢的生物则是因为自身存储热量的能力优良,所以还能维持生命的状态,不过先天性的慢速度加上没有了动力补充,它们也就是停留在原地,只是没有因为停下来而变得状态松散。

这些停下来的物质团附着在大地上,在地面散热的过程中一面维持着自己的生命状态一面和这些蕴含热量的物质持续的调整着比例进行融合,因为重力的原因,那些质量高以及储热能力强的物质会和这些地面散热的物质贴合到一起,而那些质量轻以及储热能力低的物质则是被排挤到了外皮。

伴随着吸热与散热物质调整比例,这些地面的散热物质就这样和这些动物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植物融合到了一起,植物向地下延伸了一部分,只是这时候的植物体积非常小,向地下延伸到部分几乎微不可见。白天向地下传导的热量虽然会因为地表物质散热而散失很多,但是源源不断的注入还是有很多热量传到了地下,等到太阳落山以后上方的热量已经低于下方的热量的时候,向地心传导的热量就会改变方向,向地面传导。

这种地面物质分层次的逐步向地上散热的过程使得这些植物在太阳尚未升起的时候持续的和地下的物质发生融合反应,也就是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地面以上,空间很大,物质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所以融合到一起的概率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地面以下因为没有躲避的空间,所以在温度中和的过程中这些物质就顺其自然的组合到了一起,然后在温度平均分布的过程这些物质依照运动状态中的平衡形成了这种植物的材质。

当太阳冲出地平线以后,这种材质就从地面以上吸热,然后和地面一样向下传导热量,而和地面不同的是,地面物质的分布并不均衡,所以会有很多散乱的传热线路,而植物吸收的热量则是通过同比例材质传导,所以传热线路很明确。

植物在得到热量补充向温度低的方向传导热量的过程中,那些在当时容易构成生物的物质会逐渐被植物融合到一起,白天的时候地面向地下传热,植物的根茎融合地下的物质进行生长,夜晚的时候则是地面下向地上传热,植物的枝叶吸收空气中的物质开始成长。

植物比动物更具有生长优势,因为植物是地面和地下双向获取生长物质的,而动物则是在自身行动力和周围物质种类的限制下只能有限的补充物质,而有些物质不再能给他提供热量的时候则是会逐渐排出体外。

所以植物的生长速度会比较快,在高度上能接触到大多数动物接触不到的物质。而能接触更多物质的特性除了会使他们自身承受温度冲击的能力提升之外,还会让他们具有其他生物需要的物质,他们自身无法移动,所以只能任由其他生物咬噬。

因为物质排列顺序不同,以及物质种类的差异,所以进食植物的动物因为物质种类不合而身体瓦解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过在动力持续注入下,本就不算成熟的生物样本只能算是进行了一下微调,然后就会再次开始活动,而这时候的动物已经可以进食植物了。

因为有了食物的补充,所以动物的体型也会逐渐增大,占据更多的生存优势,而动物的体积增大,对自然的改造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比植物强,原因我不用多说,因为他们可以进行移动,只是需要准备大量食物。植物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它们能起到的作用只是使地面上容易构成生物的物质与它能接触到的地面下物质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在生物起步阶段不用担心营养失衡的问题,但是当植物已经形成稳定的物质吸收习惯以后,有些地方就不再能供应一棵植物顺利成长了,通过一些营养物质的补充是可以让很多植物离开自己习惯的地区开始生长的,只是因为不同区域的物质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差别,所以有些植物尽管被催生成熟了,但是因为地下内在物质出现差别,所以它能起到的作用也和原产地的同类有所区别,就比如某些药材一定要在专属区域生长才能有相应的药用价值,而转移了区域,即使能成长起来,它入药部位的属性也有了不同,很可能达不到人们预期的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