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演變過程——植物1

有關於植物的演變過程,全人類同樣堅持的是先有海洋中的藻類植物,然後因爲地質變動的原因生物登陸,植物和動物相互扶持開始在陸地上發展,最終形成今日的種類繁多的絢麗世界。

但我和所有人的觀點都不一樣,我堅信生物起源於陸地,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空氣中總能比在液體中要容易形成,容易發生改變,因爲不受液體的壓制,構成生物的物質微粒可以活動更長的時間,而更長時間就意味着生物能有更多的變化。

有關於生物形成的初始狀態我在這裏就不用多說了,因爲我在前邊的文章中已經提到過了,在這裏我着重描述一下植物的發展過程。

太陽照射地球的第一天白天是所有生物出現的時間,這些生物沒有植物,因爲它們都是在光粒子衝擊下到處活動,如果有些物質沒有活動,那麼他們就是不易構成生命的物質,短時間內很難加入到生物的構成之中,這個短時間很短只有一個白天。

夜幕降臨時活動速度最快,也就是散熱性能最強的動物率先死亡,他們速度快,是因爲他們最不易存儲熱量,而速度最慢的生物則是因爲自身存儲熱量的能力優良,所以還能維持生命的狀態,不過先天性的慢速度加上沒有了動力補充,它們也就是停留在原地,只是沒有因爲停下來而變得狀態鬆散。

這些停下來的物質團附着在大地上,在地面散熱的過程中一面維持着自己的生命狀態一面和這些蘊含熱量的物質持續的調整着比例進行融合,因爲重力的原因,那些質量高以及儲熱能力強的物質會和這些地面散熱的物質貼合到一起,而那些質量輕以及儲熱能力低的物質則是被排擠到了外皮。

伴隨着吸熱與散熱物質調整比例,這些地面的散熱物質就這樣和這些動物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植物融合到了一起,植物向地下延伸了一部分,只是這時候的植物體積非常小,向地下延伸到部分幾乎微不可見。白天向地下傳導的熱量雖然會因爲地表物質散熱而散失很多,但是源源不斷的注入還是有很多熱量傳到了地下,等到太陽落山以後上方的熱量已經低於下方的熱量的時候,向地心傳導的熱量就會改變方向,向地面傳導。

這種地面物質分層次的逐步向地上散熱的過程使得這些植物在太陽尚未升起的時候持續的和地下的物質發生融合反應,也就是植物的生長過程,在地面以上,空間很大,物質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所以融合到一起的概率並不是很大,但是在地面以下因爲沒有躲避的空間,所以在溫度中和的過程中這些物質就順其自然的組合到了一起,然後在溫度平均分佈的過程這些物質依照運動狀態中的平衡形成了這種植物的材質。

當太陽衝出地平線以後,這種材質就從地面以上吸熱,然後和地面一樣向下傳導熱量,而和地面不同的是,地面物質的分佈並不均衡,所以會有很多散亂的傳熱線路,而植物吸收的熱量則是通過同比例材質傳導,所以傳熱線路很明確。

植物在得到熱量補充向溫度低的方向傳導熱量的過程中,那些在當時容易構成生物的物質會逐漸被植物融合到一起,白天的時候地面向地下傳熱,植物的根莖融合地下的物質進行生長,夜晚的時候則是地面下向地上傳熱,植物的枝葉吸收空氣中的物質開始成長。

植物比動物更具有生長優勢,因爲植物是地面和地下雙向獲取生長物質的,而動物則是在自身行動力和周圍物質種類的限制下只能有限的補充物質,而有些物質不再能給他提供熱量的時候則是會逐漸排出體外。

所以植物的生長速度會比較快,在高度上能接觸到大多數動物接觸不到的物質。而能接觸更多物質的特性除了會使他們自身承受溫度衝擊的能力提升之外,還會讓他們具有其他生物需要的物質,他們自身無法移動,所以只能任由其他生物咬噬。

因爲物質排列順序不同,以及物質種類的差異,所以進食植物的動物因爲物質種類不合而身體瓦解的現象時有發生。不過在動力持續注入下,本就不算成熟的生物樣本只能算是進行了一下微調,然後就會再次開始活動,而這時候的動物已經可以進食植物了。

因爲有了食物的補充,所以動物的體型也會逐漸增大,佔據更多的生存優勢,而動物的體積增大,對自然的改造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動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比植物強,原因我不用多說,因爲他們可以進行移動,只是需要準備大量食物。植物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它們能起到的作用只是使地面上容易構成生物的物質與它能接觸到的地面下物質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在生物起步階段不用擔心營養失衡的問題,但是當植物已經形成穩定的物質吸收習慣以後,有些地方就不再能供應一棵植物順利成長了,通過一些營養物質的補充是可以讓很多植物離開自己習慣的地區開始生長的,只是因爲不同區域的物質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差別,所以有些植物儘管被催生成熟了,但是因爲地下內在物質出現差別,所以它能起到的作用也和原產地的同類有所區別,就比如某些藥材一定要在專屬區域生長才能有相應的藥用價值,而轉移了區域,即使能成長起來,它入藥部位的屬性也有了不同,很可能達不到人們預期的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