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外形構成成因——洞穴生物

對於洞穴生物,科學家應該是非常好奇的,因爲我們能看到有關於洞穴生物的描述總是摻雜着科學家各種各樣的驚歎,說這個不可思議,那個出人意料,有些科學小品文中還說過在洞穴之中還存在一些沒有視覺的特殊動物。

我沒真正的見識過一隻洞穴生物,但是我卻能想得出它們存在的原因,洞穴生物有兩種,一種是空間雖然與外界相通,但是它們卻無法見到陽光,另一種則是完全與外界分開,在有限的空間中自成循環系統。

科學家能進行探索的只能是第一種洞穴生物,自成循環系統不與外界接觸的生物一旦與外界接觸,在空氣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就有極大的概率造成所有生物因爲物質的刺激而中毒,隨後迅速瓦解成爲科學家眼中的普通物質。

生物相互之間是有着很多共同點的,作爲生物就必然要能感知周圍的環境,用最靈敏的物質感受速度最快的物質是生物感知周圍環境的必然選擇,地表的我們通過眼睛接受反射光來感知環境變化,而在不見天日的洞穴之中,那些生物也必然會用最靈敏的器官感受速度最快的物質。

半封閉的洞穴生物除了光之外可以說依舊是和外界環境還保持着通暢的,所以它們會用它們所處環境中速度最快的物質微粒來感知環境。物質的種類不容易確定,因爲洞穴中有什麼物質需要到具體地方纔能檢查出來。

不過這種物質在環境中的特點我卻可以提及一些,首先,這種物質在半封閉的環境中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其次,這種物質氣態狀態下佔據不到全部空間,但是可以被所有生物感知到,最後這種物質不會或者說很少會和生物直接發生化學反應,因爲那樣才能保證生物接受周圍環境反饋的時候自身不會受到損傷。

全封閉洞穴生物在當今科學界從未提及,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個原因是沒有科學家能想出這種生物存在的原理,第二個原因則是這些生物與封閉空間之外的空氣接觸必然會發生極大的衝突,這種衝突有近乎百分之百的被毀滅可能。

其實科學家不一定真的想不到全封閉式的洞穴生物,只是沒有人願意把這種生物存在的原理聯想到更多種生物存在的成因上,畢竟,我們上小學時就在書本上看到過生態瓶的製作方法和原理,而這就是全封閉洞穴生物存在的原理,只是這些科學家想不通它擴展到更多生物上能否順利實現。

處於全封閉洞穴中的洞穴生物沒有和外界進行交流的途徑,組成他們的物質和地表生物一樣是循環使用,它們那裏也存在溫差,不過和地表的溫差是向陽面和背陽面造成的不同,全封閉洞穴中的溫差是距離造成的,就像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真空溫度比兩者都低一樣,洞穴中的溫差是洞壁與洞穴中的空氣造成的,除去我說過的因爲受熱能力不同而出現的散亂散熱情況外,洞穴生物的溫度變化也存在一個週期,洞穴越小,散熱越慢,洞穴越大,散熱越快,當洞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洞穴的上層和下層就會先由洞穴上層向下傳熱,然後當上層溫度開始向上層散熱的時候,傳熱方向由下向上傳熱。

因爲傳熱方向的不同,所以洞穴生物如果出現可以飛行的生物的話,那在由上向下傳熱的時候在下層活動會感覺到較大的壓力,因爲上層空氣膨脹擠壓着下層的空氣,而在下層向上散熱的時候,生物進行活動會輕鬆很多,因爲他們活動的阻力會被削弱。

如果洞穴上層距離地表距離較近,那麼上層洞壁向下層洞壁傳熱的時間普遍是洞壁上層的地表承受照射一段時間後大約是一天的中午到下午時間,這段時間洞穴生物會選擇休息來保持體力,而等到上層溫度降下去的時候生物就開始了活動。

當洞穴的上層距離地表較遠的時候那就要根據地表到洞壁上層距離的遠近與物質種類而出現一定的時間差,不過傳熱過程必定是我所說的那種規律。

全封閉洞穴生物和外界打開聯繫洞穴生物接近於百分之百必死,不過這些洞穴生物毀滅的原因不止人類打開它們的世界,地心吸熱造成的壓力過高撐開上層地表的時候他們也在劫難逃。除此之外,他們和地表與地心的距離以及材質不同還有可能會出現洞穴地表過熱坍塌,岩漿灌入的情況致使洞穴生物毀滅;又或者因爲洞穴底部坍塌但並未泄露,於是洞穴空間增大,空氣變得稀薄,洞穴生物重新調整物質排列比例,在上下間斷傳熱的過程中這些生物一段時間之後也會因爲溫度的原因由活躍物質相互影響將新的物質加入到生物的組成部分之中,就和正常的地表生物一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