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之行》

【一】

        二零二一年六月初,學校組織了一次集體採風活動。其目的是爲了培養我們的審美水平,爲本專業內容的學習提供更堅實的基礎。本次活動爲期六天,考慮到正處疫情期間,不便於大規模的長途遠行,所以校領導將採風地點侷限於重慶市內,最後定下來的採風地點分別是:梁平雙桂堂,奉節白帝城、小寨天坑,雲陽國家地質公園、張飛廟,巫山神女峯,豐都雪玉洞。按規定的路線順序出行,基本上是一天一景。在出發之前,我本打算每到一個景點,都用古體雜言詩隨錄所觀所感,但由於行程安排得十分緊湊,採風過程不免顯得有些倉促,所以六天下來,所作詩量不過三五首,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巨大的收穫,加之所至景點大都匿於深山之中,長途的車旅又耽擱了好些時間,所以真正的遊覽時間很短,而攀巖下塢又令我十分疲憊,所以沒有太多心情進行觀察和記錄。好在身處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手機給人們帶來危害的同時也附贈了一些便利,我得以把旅途的風景一一攝入其中,靠這些照片拼湊當初的記憶,喚起些許感悟。

      巫山之行是採風活動中的倒數第二站。我之所以要拿到第一冊來寫,是因爲在巫山我自認爲是收穫較豐的,這是相對於其他幾處地點而言。在這裏失望與驚喜並存。在出發之前我就已經對這裏的風土人情做了大概的瞭解。因爲長期閱讀古典詩詞和曾經學習過地理知識的緣故,我對巫山是有較爲長遠的感情的,這種感情就像藕絲一樣,它是內在的,即使很纖細,經不住掰扯,但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並在我真正身臨巫山的時候,使我產生共鳴。


【二】

        在奉節小寨天坑採風完畢後,我們乘坐大巴直奔巫山。車輛在崇山峻嶺的盲腸裏不知繞過多少個彎,那時正下着小雨,在經過一上午的折騰後,我疲憊地靠着車窗緩緩睡去。一覺醒來,車已經在巫山縣城城區裏穿梭了,不久便停在了旅館門口,我收拾好行李,領取了門卡,沐浴後將換下的衣服洗淨。因爲之前導遊爲我們推薦過巫山的特色美食——紙包魚,所以同學們一致決定去品嚐一番。

    巫山這座城是依山而建的,不同於其他依山而建的城市,當時的建造者們似乎並沒有對山體進行過多的斧鑿,而是直接將街巷樓宇建於其上。我們居住的旅館位於縣城的上半部分,而此去的紙包魚餐館位於縣城的下半部分,所以一路都是在下梯子,下坡,很少見到較平坦的區域或大型廣場,不過走得很輕鬆。這裏的車輛行駛得很穩很慢,給人很大的安全感。

    我們走進一個巷子裏,兩旁是店鋪,路面是青石磚,上方還牽着線,線上好像掛着風鈴和燈籠,剛下過雨的巷子,使我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一詩,我是否會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呢?走到盡頭,一座牌坊銜着匾額傑然特起,匾額上嵌有三個燙金大字——出洋巷,諧音“出洋相”。還真是挺有意思的,我們站在牌坊下合影留念。

      我們循着導航找到餐館。這家餐館位於一條不怎麼熱鬧的街道,但餐館本身是十分熱鬧的。不足百平米的室內坐滿了人,老闆在人行道上擺放的兩張大桌周圍也坐滿了人,碰杯的聲音自然是聽不見了,有的只是老闆巨大的吆喝聲,以及眼花耳熱的划着拳的中年男子。老闆見我們一行人來,從室內扛出兩個大且長的木板凳,安撫我們坐外邊先等等,邊往裏面指着邊說:那一桌人馬上就走了。我們並坐一排,檐角水不知多少次地滴在我頭上。

      經過一番洽談,兩條白鰱,兩條草魚躺在桌上的烤魚爐裏,準備供我們十餘人饕餮。魚睡在硅油紙裏,周身擠滿了各式佐料,透過紙可看見,有兩條魚的魚身覆着些白色的糨糊,那是蒜蓉魚,另外兩條則覆着鮮紅的糨糊,那是麻辣魚。水開十分鐘左右,就可以拆開硅油紙將魚大卸八塊了。魚肉鮮美,嫩如豆腐,筷子很難挑起來,放在嘴邊輕輕一吸,魚肉就縮進了嘴裏。喫到尾聲我仍不盡興,又盛了一大碗米飯,挖了幾大勺蒜泥,攪拌後一吞而盡。

      回去的路上,人漸漸多了起來,流光溢彩的霓虹染亮空中的層層霧縠,其他同學購置了奶茶邊走邊吮吸着,我與涵則一人買了一個全家福手抓餅。喫罷看着眼前的“通天大道”,不覺替剛爬過小寨天坑的那雙腿感到擔憂,以及那圓潤欲裂的胃。三步一歇地蠕到旅館後,背已溼透,下午的沐浴又成徒勞。


【三】

        第二天早早地醒來,下了一宿的雨仍未停。喫罷旅館樸素的早餐後,我們抱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心態,踏上了去往神女峯的旅途。

      車依舊在崇山峻嶺的盲腸裏繞着彎,山往後邊退邊蹲着,越往上走霧越濃,頗有種“山從人面起,雲傍‘車’頭生”的意韻。個把小時後,車停了,我剛下車就被迎面而來的寒意不斷蹂躪着,真是“高處不勝寒”,幸有導遊熱忱的提醒,來之前我特地添了衣服,以至於纔看起來還不算太狼狽。大多數同學在景區服務站工作人員的勸導下買了雨衣,而我只是躲着他們跑開了,“反正都是觀光車接送,況且我也有傘,還買什麼雨衣呢?”這是我的想法。

      觀光車蜿蜒在景區公路上,每到一個定點就停下來放我們下車。車在一處名爲“天盞燈”的陸上觀景平臺邊停了下來。我站在平臺上,極目遠眺,倍感失望,在此也不想費過多筆墨來陳述所見的雷同的景色了。當人們巴巴地來就這塊古老中國最多情多夢的石頭的時候,她卻織雲羅霧地將自己隱藏了起來,她或許只願步入楚懷王和宋玉的夢中,《高唐賦》和《神女賦》已是絕唱,她或許已知曉了,所以不再輕易地向世人展露自己的容顏。也罷,誰叫人生何處不相逢呢?我本想模仿李杜這班人寫出些詩句來,可惜天不時地不利人也不合,而我也近乎詞窮,只落得個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境地。我只得悒悒地回到車裏,繼續在山路上蜿蜒。

      一路上亦是走走停停,濃霧始終不曾散去,雨也下得十分纏綿,這算是江淮梅雨的餘韻了吧。不久,車在觀光纜車景點處停下,這是此次神女峯之行的最後一站。

      纜車車臺高高地懸出雲際,一籠一籠的人被孤立在空中,在山嶺間往復着,沒入雲霧中又很快被吐了出來。我們排隊等待着。纜車在車臺上會走一個U型的軌道,速度適中,一車四人,遊畢的乘客會以極快的速度跳下車來,待車轉過彎來,就輪到排隊的乘客上去。雖然有工作人員在一旁保護着,(他們會輔助乘客上下車),但懸於百尺高空,又無安全帶等其他保護措施,而且車門不寬,乘客只能依次上車,所以上車的速度必須要快,要在車駛離車臺前由工作人員關緊車門。這不免使我有些心悸,我與其他三人商量好入車順序,按上車點依次站定,但由於我過分緊張,加之雨天路滑,在上車的時候竟然滑了一下,差點跪地,還好我和工作人員的反應都很快,才順利地進入車內,否則後面會發生什麼事也許只有天知道。

      狹窄的車廂裏,四人促膝而坐,透過窗遠遠望去,“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扇霧剛給山開出一方空間,讓它能在遊人面前稍展姿顏,另一扇霧則馬上掩過來,又關了遊人的視線。山間的冷風透過窗縫不斷往車內鑽,一行人不免往衣襟裏縮了縮頸脖。約二十分鐘後,我們回到了纜車車臺。

      我們仙裏仙氣地登上了大巴,隨後就被它嘶吼着載下山去。歸途中我細細想着,四美難具,有其一就足矣,誰說“霧失樓臺”之情韻就一定比“蒼山如海”之情韻遜色呢?神女啊,神女,與你相逢即是夢境,“若問綽約何處影,朝朝暮暮陽臺下”。迷迷濛濛地遊離着思維,不久我也窩進座椅裏,仰頭睡去,希望能做一個宋玉式的夢。


【四】

        因時間還比較充裕,所以領隊老師臨時決定,再增一項參觀巫山博物館的活動。當大巴車再將我們放出時,時間已迫正午,我們在出洋巷外簡單解決了午飯,就向博物館步去。

        單體樓的博物館,棱高壁闊,弧頂飛檐,凝聚現代的偉肅又不失古典的優雅。博物館離江邊不遠,大門正對處,只見橫列的青山雲霧靉靆,站在大門外的平場,風咆哮着從江面撞來,撞得來不及躲閃的人慾同它而去。平場的中前方,一柱炮管斜架在大理石制的炮架上,這架炮名爲“青石大炮”,爲抗戰期間所用,後棄,原架體已失蹤,而炮管也沉入江底,抱朴含真的巫山人民自費將它打撈起,並無償捐與博物館。走近炮管,可觀但不可觸,管身包覆的層層鐵鏽都由歷史氧化而成,雖斑駁不堪,卻仍然不減當年殺敵戮寇的威嚴。

      走進館內,會覺得巫山博物館在室內佈局等方面其實與其他縣城的博物館大同小異,但陳設的文物卻值得注意一番。除去一些常見的玉器,陶瓷瓶,古墓遺件外,陳設得更多元的是各類遠古獸骨,猿人遺骨,以及精美小巧的原始生存工具。石斧,石鑿,石刀不必說,他們大都刃口鋒利,仍有使用價值,骨針,骨匕,骨指環則製作得相當精細,甚至還有骨飾,象牙飾等飾品,種類豐富,一時不能詳盡其述。究其原因可知,距今約兩百萬年前,巫山這片區域內是有直立人在此生存的,他們是中國人的祖先,擁有強大的適應力和豐盈的創造力,在此生存繁衍並創造出新的生存體系,他們是智慧的,所以遺留下如此多遠的文化瑰寶。室內另有一角,牆壁上置有兩行儺祭面具,它們有的面相平和,但大多都猙獰兇狠,詭譎陰抑,其繪彩和塑型都很有鮮明的區域特徵。我在裏面參觀了兩三圈,其後,老師就讓我們去濱江路等車,準備開往下一個目的地。

      從大門出來沿平場往左走,一段寬大的梯道映入眼簾,繞過視障一看,梯道從底下的濱江路起,一直往上無節制地攀升,差點就給巫山縣城來個“貫穿傷”了,我們看到這般無盡無頭的大理石長龍,腿已開始發顫,前兩天爬小寨天坑的經歷已今生難忘。當時的腿腳情況很不樂觀,只有走平路沒有感覺,遇到上坡下坎,腿裏就一陣劇烈的痠痛,如同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擰我的腳筋。我們一瘸一拐地走下梯道,來到濱江路,“神女大道”四個大字就鑲在梯道起始部位的一面石壁上,不遠處另有一面大理岩,上面雕刻着宋玉的《神女賦》。濱江路也十分有特色,十一尊詩詞大家的石像依次羅列於此,李商隱,白居易,杜甫等等,他們都是我的故人啊!我仔細地逐個觀賞着,他們的形態各異,有的昂首,有的低頭,有的側身遠望着,他們是在尋找賦詩的靈感嗎?轉過身來,才發覺對岸高聳的山巒正籠着雲霧窺視着我們。山不高,但極陡,山脊井然而凸顯,溝壑縱生,不同於我家鄉的山,這裏的山十分立體,如天然的城碟,隔江而護,山通體斑綠,只有山腳下有一線白,那是錯落低矮的民居。山腰數抹微雲,山頂則賴在重霧中不出來。蓬蓬垢垢的天色,隱逸着這一方水土風情,迷離恍惚,恍惚迷離,激人再遊此地的興趣。


【五】

        返航途中依然下着小雨,車駛離城區,又進入了崇山峻嶺的盲腸之中,我們從山中來,又從山中去。巫山之行已成歷史,一頁頁沉積岩的史書不會把它落下,時隔九月,我雖然不能再全部拾起當初的記憶,但擁有的記憶碎片更值得珍惜。

                                ——二零二二年三月十六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