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剛開始做輔導員就有了“職業倦怠”

和一位輔導員交流,訴說了她這段時間的煩惱,剛開始工作不久,好不容易事業編制錄取爲高校輔導員,在忙忙碌碌幾個月後,已經有點迷失了自己,不知道這份工作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疫情防控加上初入職場工作效能不高的疊加,讓自己情不自禁產生了職業倦怠,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接下來的路到底應該怎麼走?


我和她詳細詢問了這段時間的工作情況,在工作當中遇沒遇到一些沒有完成的事,或者是想盡辦法完成但是育人效果不佳的事,或者就是爲了完成數據而完成的事。

回答,還是有的,不止一件,原本以爲和學生約定好的事情,在最後一刻變了卦。

我又問她,在工作當中,你覺得快樂麼?

她立即搖搖頭,不快樂,也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堅持過來的。


我告訴她,其實每一位輔導員都會經歷這樣一段“職業倦怠期”,只不過你的職業倦怠來得有點早,但是並不妨礙你重新認識一下這個崗位和自己。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不是簡單的“事業編制”,更不是想象中的“到了辦公室可以一杯茶一張報一整天”的休閒時光。

輔導員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是一羣最有思想、最有活力、最有主見的年輕人,輔導員要做的就是要做好四方面的事情,思想輔導——不斷去端正學生的三觀和認知,學習輔導——包括理解能力、成功學、時間管理輔導等,生活輔導——包括文明養成教育、宿舍、心理、班級社團指導等,生涯輔導——包括個人生涯規劃設計、就業創業指導等,其實就是學生大學四年的“大管家”吧。

職位不高,但是操心的事情還真的不少。

所以,各種各樣事務性的工作肯定會佔據輔導員的大部分時間,所以,纔會有了白加黑,5+2,24小時在線的工作描述,所以,纔有了只有一和學生有關首先想到輔導員的共識。

就拿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請假來說吧,請假這件小事足以考驗一個輔導員的工作方法,如何清楚知曉和甄別學生請假的正當理由,如何做到學生的動態行程管理和閉環管理,如何按照屬地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提醒等,不僅要文案記錄,也需要利用一些新媒體的技術。

輔導員工作做得好不好,從這樣的小事就可以看出你的工作能力。

當然,經驗多的輔導員花的時間少,剛入職的輔導員走馬上任,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畢竟是從學校到學校,從學生到老師,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變了,邏輯思維和行動落實也要改變。

也可能上級還不滿意自己的工作,辛辛苦苦忙碌半天,領導不滿意,同學不理解,自己自然也有了委屈。


我和她說,有了職業倦怠其實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從中走出來,正確看待未來的路,畢竟還是至少要在這個崗位上履職五年,若久久走不出這種“倦怠期”,也不知這五年你該怎麼熬?

所以,唯有調整自己的節奏和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纔是良策。

找到讓自己有幸福感的點,能夠在與學生相處中找到職業幸福,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的目標達成後,帶給自己的是一種自豪和滿足,以後的工作才能更加信心百倍。

找到符合自己實際的工作方式方法,和上級、同仁們多學習請教,多在共同場域和案例中找到一些方法,形成自己的判斷和策略,畢竟輔導員的工作能力都是在經歷中不斷提升的。

找到不斷髮展的職業規劃圖,究竟想在五年的工作時間內想成爲一個怎樣的自己,要列出爲了達到目標而需要的路徑,課題、論文、項目、案例等等,萬事開頭難,多在實踐當中深化理論,多積累多凝練,自然就會感到這份工作還是“蠻有趣”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