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同,不必同行

孟子曾曰:“人之患,在好爲人師。”

偶爾講道理,能獲人尊敬;經常講道理,會引人麻木;總是講道理,則使人反感。

“以理服人”只是一種理想境界,“無理可講”纔是人生常態。

懂的人,不用開口就能心意相通。

不懂的人,說再多也是對牛彈琴,無法同頻。

人生在世,越活越覺得:

不跟人爭辯,纔是成年人最頂級的情商。

01

三觀相異,不用爭論

《周易·繫辭上》有言: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世界從來都是參差的,一千個人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意見相左的人,無法相互理解。

就如魚兒無法想象天空的遼闊,而飛鳥也不曾見識過深海的壯麗。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企業家,買了一幅水墨畫,成日愛不釋手。

一次,朋友風塵僕僕趕來看他,他滿心歡喜地展示畫作,不料卻被朋友藐視:

“這畫沒一點意境,掛在家裏除了沾灰,一無所用。”

企業家聽後氣急敗壞,便與朋友爭論起來:

“這幅畫水墨暈染均勻,有山有水有飛鳥,意蘊高遠,是你不懂欣賞罷了!”

雖然嘴上沒落下風,但朋友走後,企業家還是把畫放之高閣了。

不久後,一位大學教授來拜訪他,無意間看到了這幅畫,頓時激動地說:

“天吶!這可是幅名畫,不裱起來太可惜啦!”

同樣的一幅畫,有的人視若珍寶,有的人卻棄如敝屣。

畫是一樣的,只是看畫人的審美不一樣,便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們常說:三觀不同,不必相融。

人與人成長的環境天差地別,三觀自然也無法統一。若是一味爭論,最後只能不歡而散。

東漢靈帝時期,華歆和管寧是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談書論道。

一次,窗外有官員車馬經過,聲勢浩大。管寧始終沉浸在詩書的世界裏,華歆卻忍不住跑出去看熱鬧。

管寧看華歆如此貪慕達官顯貴的權勢,便將席子割斷。

華歆見後很是不解:“你這是何意?你我相交多年,只因我出去看了一下車隊,你便要和我絕交嗎?”

管寧說:“你關心榮華富貴,我只想讀書做學問,志趣不同,不再爲友。”

歌德有句名言:

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思想情感完全相同的人。

大千世界,萬物相異,人皆不同。

人若三觀不同,心之所繫也會不同,與其強行交往,讓對方認同自己的理念,不如趁早遠離,免去無益的爭辯。

只有放下爭辯,人才會越活越開闊。

接納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讓我們獨一無二;看慣別人與自己的不同,讓我們胸藏丘壑。

02

位置不同,多言無益

《道德經》中說:

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與人本就千差萬別,身處不同的位置,看法自然也不一樣。

朋友的公司有個老員工離職了,對方說打算回老家找份工作,與妻兒團聚。

可不久後朋友卻發現,老員工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

於是抱怨:“這人真是忘恩負義!”

其實員工又何錯之有呢?

作爲普通打工人,想多掙一份收入,給妻兒更好的生活乃是情理之中。

而朋友作爲領導層,看到自己辛苦培養的員工跳槽,心有憤懣也無可厚非。

每個人在世上,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立場不一樣,自然無法感同身受。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車水馬龍的街上,有許多小攤販。

因爲天氣好,小喫攤附近聚集了很多客人,攤主忙得分身乏術,錢都收不過來。

而一旁賣雨傘雨具的小販,則愁眉苦臉,幾乎無人光顧。

不一會兒,狂風大作,天空下起了傾盆大雨。

小喫攤攤主破口大罵:“不長眼的老天,這不是耽誤我做生意嘛!”

雨傘販主聽了後,朝對方大喊:“你別亂說,上天這是在大發慈悲啊,否則我就要空手而歸了!”

對方也不甘示弱:“你空手而歸,下次還可以賣。我的食材賣不出去,就不新鮮了!”

俗語說:“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故事的兩位主人公,因爲販賣的東西不一樣,所感所觀也有天壤之別。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隔閡,並無對錯之分,皆因位置不同,纔會產生分歧:

你爲百姓,只關心自身衣食住行;若爲君王,則要考慮生民大計;

你是婆婆,會處處挑媳婦的錯;作爲母親,多會袒護自己的女兒;

你是員工,會覺得老闆一毛不拔;你是老闆,又會覺得員工不思進取。

處境不一樣,根本不必刻意分說。更不要嘗試用自己的思想,讓對方屈服。

位置不同,多言無益;放棄爭執,修養立現。

03

認知不等,無需說理

詩人餘秀華小時候因爲醫療條件不好,換上了腦癱。

父母爲了讓她日後有個保障,幫她招了個贅婿——前夫尹世平。

然而兩人就像生活在不同海域的魚,一直過不到一起去。

餘秀華雖然身有殘疾,但卻心思敏捷,喜歡寫詩,嚮往浪漫的愛情;

尹世平則迂腐至極,思想很守舊,他嘲笑餘秀華是癡心妄想,不知天高地厚。

兩人每天都爭吵不休,最終餘秀華用全部積蓄,換來了後半生的自由。

認知層次不同的人,註定無法做彼此的解語花,分開纔是最好的選擇。

古人云:“井蛙不可語海,凡夫不可語道。”

碰上認知不同的人,與其爭論不休,不如低頭趕路,總有一天你會明白:

不爭,就是最好的爭。

聽過一個充滿哲思的故事:

一個哲學家帶他的弟子去市場買魚,哲學家精心選了一條魚刺很少的淡水魚。

漁夫看了後,故作高人姿態說:“先生,您太不懂魚了吧。這條魚精瘦無比,喫起來味道可不夠鮮美。”

哲學家聽後,微笑道:“無妨,我就要這條。”

漁夫忍不住又說:“一看你就是讀書讀傻了,自覺了不起。但論對魚的瞭解,你遠不如我。”

哲學家的弟子聽了很生氣,便上前辯論,兩人脣槍舌戰,越吵越激烈。

哲學家見勢,趕緊上前制止弟子,付完錢拿着魚便走了。

弟子憤憤地說:“那個漁夫什麼都不懂,還敢在您面前賣弄,太氣人了。”

哲學家意味深長地告訴弟子:

“我倒是可以理解他,他確實知道哪條魚味道更好。但他的認知,無法告訴他,哪條魚,刺更少,哪條魚,更適合我這樣的老人。”

卡耐基曾說:

天下只有一種方法能得到辯論的最大勝利,那就是像避開毒舌和地震一樣,儘量去避免爭論。

不是所有人的認知水平都在同一層次。

你在蒼穹之巔,告訴他前面是霞光大道,他卻說,我在雲梯之下,眼前一片混沌。

和這樣的人去說理爭高下,無異於浪費時間。

與其做無謂的論辯,不如邁步向前,獨享風光無限。

04

村上春樹說:“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

同樣是在半山坡,有的人覺得再堅持一下,就能登上峯頂,一覽山河壯麗;

而有的人,卻覺得爬至半程就已經這麼累了,如若繼續向前,肯定會筋疲力盡。

我們沒必要勸前者停下休息,也不用說服後者繼續攀登。

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浮生過半,方纔領悟:

保持沉默,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智慧;不講道理,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情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