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49|行業篇:組織管理(4)


公文用典的“行業篇”:順應所在部門領域的行業環境,切入中觀場景,以典說“事”,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推動工作,達成目標和任務。包括工作推動、組織管理、精神狀態、改革創新、廉潔自律等方面。

07. 爲政之要,莫先於用人

【範文】

“爲政之要,莫先於用人”。選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幹部,怎麼激勵幹部、如何能上能下,始終是保持幹部隊伍戰鬥力、關乎興衰成敗的大事。(選自2018年5月29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把好“方向盤”,用好“指揮棒”》)



【典故出處】

語出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魏紀五》,“爲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難也。……其本在於至公至明而已矣。爲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羣下之能否焯然形於目中,無所復逃矣。苟爲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爲曲私欺罔之資也。”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關鍵,沒有比用人更重要了。

【典故解讀】

《資治通鑑》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宋神宗認爲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鑑》。

“爲治之要,莫先於用人”,道出了爲政用人的極端重要性,但是在司馬光看來,識別人才的方法,就連聖賢也深感困難,這是因爲識人用人的根本在於爲政者能不能做到公平透明。如果爲政者公平透明,那麼下屬能力如何便會一目瞭然,無所遁形;如果爲政者做不到公平透明,那麼考覈機制一定會成爲徇私枉法、欺君罔上的手段。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爲政之要,莫先於用人”這句典故,常用於組織管理中,強調識人選人用人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如果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往往會帶來選人不當、用人失誤,最終損害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

【範文賞析】

人民日報這篇社論的中心論題,就集中體現在“爲政之要,莫先於用人”這句典故上,把好“方向盤”,就是選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幹部;用好“指揮棒”,就是怎麼激勵幹部、如何能上能下,這句典故很好地表達出我國曆代的興盛衰亡,無不與用人相關,在當前,這也始終是保持幹部隊伍戰鬥力、關乎興衰成敗的大事。



08.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

【範文】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在人才問題上,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有大境界、大胸懷,始終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善於包容、吸納、凝聚各方面的人才,真正做到政治上關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爲他們施展才華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選自2019年3月22日在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啓動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出處】

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國家之有人材,猶山川之有草木,蔚然羽儀,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氣不能生也。夫惟人君不以高危自處,而以謙卑育物爲心,人人得而親近之,亦人人得而取給之。……故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對於人才,如果越是求賢若渴,就會越來越多;越是棄之不用,就會越來越少。

【典故解讀】

《默觚》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早期作品,分爲《學篇》和《治篇》兩部分,“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爲書寫用的木簡,故名“默觚”。

在《治篇九》中,魏源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和人才觀念,強調要營造一個適合人才發展的寬鬆環境。他說,國家有人才,就像山川上生長的草木,儀仗中華美的旌旗,如果沒有這些高大的山麓,深厚的雲氣是難以產生的。作爲君主,如果不以高位自居,卻能謙遜待人,培育人才,那麼,人人都有親近君王的機會,人人也都可以得到國家的選拔任用。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這句典故,常用於人才工作中,強調爲人才成長培植沃土、提供環境、搭建平臺,優化人才配置,濃厚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形成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人才輩出的良好態勢。

【範文賞析】

範文選自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啓動大會上的一篇領導講話稿,禮敬爲山西各項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英才們。稿件中引用典故“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意在強調人才問題重在培養和使用,要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創優人才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