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251:如何使教師的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

今天是2022年11月18日。


原本以爲內容《11~20各數的認識》是沒有太大難度的內容,主要教學目標是認識數,知道數序,知道數的組成,能按要求數數。

特別是數的組成,上課的時候,帶了教具演示一捆小棒是10根,也就是1個十;單獨一根一根的小棒,一根就是一個一,有幾根就是幾個一。例如,一個十個1個一合起來是11,也可以表達爲11裏面有1個十和一個一。以此類推,要求學生能夠掌握11到19每個數的組成,理解19添1是20,理解20裏面有2個十。就是這樣的內容,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來演示與講解,課堂上指名學生來說,還有幾個人說不出來。

於是,剛好課件上有11到20各數的擺法,又叫學生用兩種格式說了一遍,例如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11裏面有1個十和1個一。因爲這部分內容很重要,區分十和一,也是爲了學習下一課時的計數器的內容鋪墊。

整節課下來,我感覺到了有些人會從這裏學習開始略顯疲憊,因爲他們的思維已經不夠靈活了,回答不出來老師的問題了。與此同時,作業也有較少數人錯一半以上,這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遂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教師的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

一是區分授課內容的屬性,即那些是記憶類的,哪些需要深度理解,哪些是重要應用的。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過多的課堂小結可能並不適用,所以課堂最好不要有太多的小結,而是要多鼓勵去發現,以及如何把發現的準確表述出來。

二是注重學以致用。教師講授了一個知識點,可以要求學生來複述,最好多叫幾個人,已引起班上所有人的注意和重視,在別人的回答中逐步內化。在重複的內化中鞏固。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把握好知識的應用,在知識點後面緊跟着相應的題目,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的順利發生,是學生步入“學習區”。因爲,題目一樣是一種對學習的考察,也是對思維的鍛鍊。

三是要注意知識與生活的聯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明白,社會也是一本教材,活的教材,多從生活中找出數學知識,也能在學了數學後應用於生活。

四是組織教學要相匹配,不能嘲笑暫時落後的同學,知道的也不可以隨便發言,不搶答,有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