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小記錄”之,平靜溝通,消除誤會

周天下午我和姥姥準備一起出門溜達,岑乖準備在家完成學習任務。在我們出門前,我叮囑了岑乖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別被其他的事情干擾,做作業期間一定要守好自己不要碰iPad。

當我們溜達了一圈回來後,我看到岑乖仍然在弄他的數學拓展,好像進展緩慢。我跟姥姥儘量不打擾他,就各自看書去了。

可是,岑乖就跟上了定時器一樣,沒多久就離開桌子來找我們說話,一會兒說好難,一會兒要跟我玩兒。

就這樣,他磨磨蹭蹭的耽誤了自己的時間,到最後一小時的時候纔開始改寫習作,直到六點才弄完他的學習。所以這個下午,他玩兒沒玩兒好,做也沒做得有效率。

最後,當我瞟了一眼他習作本上歪歪斜斜的字後,我實在沒忍住,衝他發了火,說他字難看,效率也不高,還說他趁我們不在家又拿起ipad玩兒遊戲。


岑乖也因爲我倆的衝突,委屈得眼淚直掉,也生氣得不跟我說話。


喫過晚飯,岑乖一直想跟我說話,但是用的是很不友好的方式,我也懶得理他。

岑乖貌似意識到了自己跟我溝通帶着情緒,在他穩定了幾分鐘後,他平靜有力的跟我說:“媽媽,我想跟你說一下今天的事情:今天的數學拓展很難,你別看我就只寫了一個答案在卷子上,可是我是經過了很多次的驗算和枚舉的,這非常花時間。還有,我並沒有玩ipad,我連ipad被你藏在哪裏我都不知道。所以,你今天說我沒有抓緊時間,沒有集中注意力是沒有的事兒。我被你冤枉很生氣。”

我看着他這次既沒有情緒,也沒有抱怨和生氣的表達,讓我對他這次的溝通刮目相看。

這孩子既說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指出了我不應該隨便對他下判斷。

我也放下了情緒,跟他好好的化解了這次不愉快。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講的“非暴力溝通”是這樣教我們溝通的:

我們將“觀察”替代“評判”,把我們所看到的事實表達出來;

再用可以表達高興、生氣、憤怒、恐懼等等感受的詞來描述此刻我們所看到的事實的情緒狀態;

接着,跟對方確認他此刻的心情/感受是否是像我們看到的那樣;

此時,我們認同作爲“一個人”的確會有情緒的事實。

最後,我們也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並在接納對方的基礎上,提出我們的要求。


其實,通過孩子跟我的再次溝通,我發現他意識到了不帶情緒的表達:孩子感受到了我的情緒,認同了我看到他還剩很多任務沒有完成時的生氣狀態,他雖然也很生氣我對他的誤會,但是經過他自己對我的狀態的接納,他說服自己有理有據的跟我溝通,並且表達出他的想法和感受。

我不得不說,岑乖的第二次溝通確實很有水平。

雖然我們下午經歷了不愉快,但是最後我們都放下情緒,收穫了好好說話、有效溝通的結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