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之談“善待”———007@228

題序:回味善待,我依然保持着以前的觀點,善待自己才能更好地善待他人。

【一】

最近,看到兩則毫無關聯的新聞故事,一時吸引了我,引發了我的興趣,激起了我的思考,萌生了對“善待”的理解。

【二】

第一個新聞故事:故事發生在2015年5月,一位92歲的老人跳橋自殺,她的名字叫Olive Cooke,英國著名慈善家。從16歲到92歲,七十六年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賣塑料罌粟花,爲皇家退伍軍人協會籌款,她還捐助了二十七個慈善機構,她的退休金因此全部投入進來。每個月,她都會收到超過260封的郵件和無數電話,不是感謝,而是要求她繼續捐款。被捐助的人們認爲,捐款是她必須履行的義務。更可惡的是,最後她寄給兒子的250英鎊,也離奇失蹤被人拿走了。她絕望了,再也無法相信這個世界,從橋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

第二個新聞故事:一位哈爾濱理工大學的講師,名字叫王曉琮,看外表就是一位比農民工還農民工的人物,大鬍子、傻像、駝背,穿着樸素到你不會多看一眼,喫的簡陋到最後用是舔着盤子直到乾乾淨淨,但是,看他的簡歷和介紹,你會嚇一大跳。他14歲考入北大少年班,碩士是在浙江大學獲得,畢業後被分配到哈理工當老師。他指導的學生參加美國數學建模比賽幾乎都是一等獎。他的數學能力水平牛逼之極,又精通英語,出國進行數學專業交流不用翻譯。法語不會,半年時間就能把法語字典倒背如流。給學生上課時,高數微積分教起來都是信手拈來,在別人眼裏高深的微積分題目,他能用心算得出答案。如此奇才,爲啥多年還是一個講師,學校是否有貓膩,其實,他曾經跟學校提出,如果安排人來拜訪他,他就辭職。他從不追求名利,也就沒發表論文,自然無法評上教授。他未婚,因爲他未婚妻出車禍後,他就再沒找對象。他的錢幾乎都用於資助貧困學生。他是學生眼裏的“神人”和“掃地僧”。

【四】

一個對別人極爲善待的人,對自己卻發惡,跳橋自殺。一個極有能力之人本應發揮最大社會價值,卻淡泊名利,低調做人,做的方式幾乎無人願意模仿,善待別人卻不能善待自己。之所以感興趣,是因爲故事的極端,作爲一名普通人看了,對此故事主人翁的耐性和能力只有臆想,很難做到,只能啓發觀着的遐想,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多角度的正反思考。如他,你願意嗎?如他,有意義嗎?如他,發揮了社會的價值嗎?如他,淡泊名利,你願意嗎?如他,等等。誰也不知道他們內心怎麼想?只看到了一個表面。在沒有獲得他們自己談自己的信息時,他們就是個一個迷。人們常常衝着結果有用沒用來看待事件,很俗氣也很實在,但有時又心有不甘,總想跳出這一思維框架,又苦於思想沒有出路,思緒亂飛,卻不得法,肯思考,卻難成體系。於是拼命在別人的行爲、觀點和思路中翻騰尋找。

【五】

我從中翻騰出最大的感悟就是善待別人的同時更要善待自己。就像故事一中的慈善老人,最終培養了一批白眼狼,摧毀了自己,讀過讓人義憤填膺,唏噓不已。故事二中的講師,其實他那天才的才能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善待自己影響他人,更可以資助很多的學生,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他卻選擇如此,畢竟他還在,尚未蓋棺定論,我覺的真是可惜了他的才能。有能力方法但不能困在方法能力的小格局之中,要自成體系,而不是僅憑能力和方法,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平衡關係,只有善待自己纔可能更好善待別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