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加大棒的弊端

兒童沒有積極性去做那些我們要他們出於家庭利益而做的事,他們的這種不情願還給其他人造成了壓力。面對各種各樣的“必須做”,大多數父母都依賴於一種歷史悠久的外部動機策略:胡蘿蔔加大棒。獎勵的確很有效,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激發孩子培養出良好的習慣。獎勵也的確有助於鼓勵孩子實現短期目標,改變行爲,並確保合作。獎勵同時還可以幫孩子着手去做某件事,邁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對於一些孩子,尤其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來說,獎勵還可以讓大腦對無聊的任務依然保持活躍,幫助他們靜下心來完成對他們而言很有難度的任務,比如按時上牀或準時做作業。但以上這些情景都僅僅關乎爭取孩子的合作,而非培養孩子的動機。

本章不會討論這種短暫的外部動機。我們的目標集中在那種能放長線釣大魚的內在驅動力,孩子一旦有了這種能力,就能做出承諾並堅持不懈,潛能也會得以發展,還能靠實幹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過去40年裏的研究一再表明,從貼紙表格到成果反饋,父母選用的各種形式的“激活”兒童的監控手段和激勵措施實際上都破壞了這種類型的動機。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自己激勵自己,並讓他們察覺,他們身上總有一些能影響世界的重要東西。我們要幫着他們學會運營自己的生活。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傷害往往隨着時間的流逝才浮出水面。研究表明,對孩子的成績或其他成就的獎勵會降低孩子的表現水平,壓榨他們的創造力,導致更多不良行爲,比如,在考試中作弊,或服用能提高成績的藥物。[插圖]很顯然,種種外在激勵會進一步讓孩子認爲:他不用爲自己的生活負責。獎勵不僅可以侵蝕由內而外產生的興趣,而且還會誘發僅僅針對獎勵本身的強烈興趣。與此同時,我們聰明的大腦也傾向於選擇外在動機,我們通過進化變得傾向於覺察外來的獎勵,同時規避外在的風險。我們還會想方設法地在沒能完成工作或任務的情況下去獲得獎勵。這就是爲什麼孩子哪怕現在考試能拿高分,但過了幾個月就會把知識點忘得一乾二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