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習錄》心得二十六

在今天的文章中,陽明先生用一個非常淺顯生動的比喻告訴我們對於聖人的認知標準。在早以前,我就是認爲聖人是很完美的,我們普通人根本無法企及。聖人的修行與智慧既是榜樣,也只能是榜樣。似乎無法落地的感覺。自我感覺如何修行也無法做到聖人的境界。而陽明先生說:“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聖人不分才智能力大小去界定,只要是純乎天理就是聖人。這讓我想到了《西藏生死書》裏講的上師們,有的是修行在廟堂,既有修行又有名氣,有的修行在民間,默默無聞但很至純。有一個修行及高的乞丐老人,去世時是在一條馬路上一條狗的身邊,但他保留着知足的微笑,還有一道光升起。他地位雖卑微,但在世時自己仍在行善。我想,像這樣的也是聖人。這就是不分才力大小,人到純乎方是聖的形象代表。再看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時看新聞,有清早打掃馬路的環衛工作,撿到數萬元的現金上交給政府,這是一點點私慾也沒有,在這件事情上,就是心中純乎天理。


今天的內容有一個很大的啓發是,不要以爲天理很遠,聖人也高不可及。我們普通人人人皆可做聖人,即使沒有名氣沒有什麼太大的外在的成就,但我們可以做才力不是太大的聖人。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一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最後這一句話簡潔明瞭。原來其實很簡單,是我們世人搞得太複雜。我們都在外頭上尋找知識,尋找動力,尋找成就。其實人生更多是減法,就是減少自己的私慾,我們去是做着相反的事情,做着加法,也在增加着自己的私慾。特別感恩聖賢之學,我對物慾的追求也在下降,那份求而不得的焦慮感也在下降。“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對外頭的追求更理智地下降後,心態也沉靜了很多。內在的修行也隨之深入了一些。感恩聖賢引領,帶領我走向內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