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國的視角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的交融,從此而生

1.翻譯,讓優秀的文學屬於全世界

在翻譯出現以前,每種語言之間的壁壘,是無法跨越的。直到翻譯出現,我們的文化交融,才得以更加深入。我們因此而瞭解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外國人也因此而瞭解了孔子、老子。

就像我讀有關柏拉圖的《理想國》,讀過之後,我覺得自己是懂了的。但實際上,因爲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很多底層的思想,很難說我理解得有多麼準確。

就像外國人,他們可能會背李白的詩歌,但是卻很難理解中國的儒家思想。哲學,是最難翻譯的。尤其是中國的哲學,在我國古代,素有“文史哲不分”的特點,現代的中國人尚且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才能夠稍微理解一點深埋在文言文下的哲學思想,更不用說外國人,他們讀《論語》的難度,確實是更大的。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優秀的漢學家,勇敢地走出了這一步。他們不僅翻譯了《論語》的正文部分,同時,他們還結合中西方哲學的對比,爲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審視視角。這本書,就是安樂哲和羅思文的《哲讀論語:安樂哲與羅思文論語譯註》。

2.《哲讀論語:安樂哲與羅思文論語譯註》

這本書,剛開始我是當作工具書,作爲我閱讀《論語》時候的補充資料。及至我翻開這本書,我才意識到,這本書的優秀,不僅僅是兩位漢學家對於《論語》的翻譯,更因爲,他們結合中西方的哲學發展,寫下了非常多對文言文翻譯問題的思考。

《哲讀論語》這本書的作者,安樂哲和羅思文都是非常知名的漢學家,他們參與翻譯了很多部中國的典籍,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認可兩位學者對此做出的積極貢獻。

仔細閱讀這本書,我們會發現,中譯出版社把這本書的導言做了重點的翻譯,同時,又附帶着《論語》全文的中英譯文對照,可以說,這樣的出版方式,是非常新穎的。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理解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他們是如何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的。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這種體裁的新穎,讓外國人一時無法很好地接受。

而且文言文的翻譯也是一個問題。完全按照現代漢語的意思去翻譯,就會有謬誤,而文言文的解釋,本來就充滿着非常多的可能性。兩位學者治學嚴謹,連帶着中國的歷史以及《論語》的版本考古,這本書都有所涉及。

不僅如此,在導言部分,兩位作者還深入地探討了《論語》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哲學關鍵詞。比如說“道”、“天”、“仁”、“禮”等等。

總的來說,相比於對《論語》內容的翻譯,這本書我更看重導言的部分。很多新鮮的表達,引人深思。

3.爲什麼要研究《論語》?

外國人研究《論語》,主要是因爲,《論語》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它的這種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字面內涵本身。它已經化爲了一種精神,融入到了我們民族的骨血中。

身爲中國人,那些我們從小就聽到的道理,那些塑造着我們世界觀的歷史事件,其背後都隱藏着深刻的哲理。

外國人尚且能夠如此靜下心來做研究,我們又怎能棄偉大的思想於不顧呢?儒家思想,源遠流長。《論語》作爲必讀書,我們在研究方面,更應該當仁不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