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接受了過度刺激的青少年來說無聊總令他們不安

在患有ADHD、焦慮症、抑鬱症、自閉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人羣中,默認模式網絡往往就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他們比正常人更難在審視自己和麪對生活之間來回切換,進而會引發過多的白日夢或過度的自我關注。人在反思自我的時候,要是不能有效地切換,一旦有什麼外部事物需要我們關注時,腦子就會不夠用。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裏,“無聊”是一個極貶義的詞語,人們經常相互競爭,比着看誰更忙,彷彿自我價值感就取決於忙碌的程度。這種所謂“高生產力”的認識也滲透到了孩子的思想中,想想典型的美國家庭,全家人開着車,而孩子總想要聽點什麼、看點什麼或玩點遊戲什麼的,他們忘了該怎麼去看看窗外,閒聊一會或發發呆。心理學家亞當·考克斯(Adam Cox)指出,在50年前,孩子在幾個小時的無所事事之後纔有可能會覺得無聊,而現在的孩子只能堅持30秒,同時,大多數成年人哪怕僅僅花了4秒來把車停進車位,也會覺得有必要再看一眼手機。對於接受了過度刺激的青少年來說,無聊總令他們不安,但他們“很適應接連不斷的混亂”。

我們給出的答案是“少即是多”,用安靜的時間段替代充滿着交互與活動的時間段。當你等公交或排隊等醫生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立即拿起雜誌或開始看手機呢?你能否僅僅是在那裏坐幾分鐘呢?當你開車、健步走或跑步時,你是在聽Spotify(一種雲音樂播放軟件)呢,還是在聽播客?你又能否傾聽一下自己的想法嗎?這時,你會想點什麼呢?由於刺激無處不在,我們纔要更加關注“停工期”。雖然遠足或露營可以給紛雜的生活喘息之機,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我們需要主動地抉擇,放下或關掉我們的手機。

在讀完這一章後,我們真誠地期待你能有這樣的改變:允許你的孩子有“什麼都不做”的時間。有時,很多父母與新技術分享着同一個毛病:無孔不入。奈德接待過的最優秀的孩子之一,同時也是個壓力最大的孩子,他深刻地表達了許多孩子都有的一種感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