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56|修養篇:生活情趣(4)



公文用典的“修養篇”:針對個人素質修養的要求,切入微觀場景,以典說“情”,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激勵提升人生境界,修養內在素質。包括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讀書學習、生活情趣等方面。


07.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範文】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人生在世,不只有身體需要保健,心靈同樣也需要保健。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應時常做“心靈體操”,驅散鬱積在心間的陰霾,使心靈保持純粹明亮。(選自2020年11月5日解放軍報《常做“心靈體操》)



【典故出處】

語出明朝王陽明《傳習錄》,“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於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於始學時去夫外好。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漏泄在詩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種植樹木一定要培育好它的根系,修養品德必須培養好自己的心性。

【典故解讀】

王陽明是陽明心學創始人,明朝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傳習錄》是由王陽明的弟子根據他的語錄和信件整理編撰而成,是研究王陽明思想的主要著作。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這句典故中,“養心”不僅僅是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在王陽明那裏,更是指守住心性,立志專一,不要被雜亂的外物分神,這如同種樹,要讓樹長高,必須在生長初期就修剪掉多餘的樹枝;要讓品德高尚,必須在起步的時候就除去對外物的愛好。比如你對外物的愛好是詩文,那麼你的精神就會漸漸地傾注到詩文上。其他的外物愛好都是這樣。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這句典故常用於道德修養中,強調修身需先正心,再高尚的品德也需要純良的心性來涵養,不要沉溺於不健康的情趣愛好中。

【範文賞析】

範文一開篇就引用了典故“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強調了心靈與身體同樣重要,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只有常做“心靈體操”,讓心靈保持純粹明亮,才能守住心性,涵養品德。




08.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範文】

成功往往來之不易,但喪失取得的成果,卻輕而易舉。“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闖關奪隘、行穩致遠,解決前進道路上的難題,根本要靠堅持不懈地抓常、抓細、抓長。(選自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典故出處】

語出春秋時期左丘明《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謂多,胡可興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向好發展就像登山一樣艱難,向壞墮落就像山崩一樣迅速。



【典故解讀】

左丘明是春秋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著有《左傳》和《國語》,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開山鼻祖,享有“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的美譽。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文中的典故出自其中的《周語》篇,講述了東周末年,周敬王因兵變逃到成周,隨同逃亡的大臣建議在成周築城建都,以延續周朝氣數,但是遭到衛國大夫彪傒的反對。

彪傒在勸說中就引用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話。他說,過去孔甲擾亂夏政,傳了四代夏就滅亡了;玄王振興商族,商傳了十四代才興盛;帝甲擾亂殷政,殷商傳了七代就滅亡了;后稷振興周族,周傳了十五代才興盛。幽王擾亂周政已經過去十四代了,能守住先人的基業已屬萬幸,怎麼會興盛呢?

原文中的“從善”是指“振興國家”,“從惡”是指“敗壞朝政”,都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興衰。文中的“孔甲”是夏朝國君,荒淫無道;“玄王”是商族始祖“契”;“帝甲”是商朝國君,淫亂無恥;“后稷”是周族先祖;幽王是西周亡國之君。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典故,常用來告誡黨員幹部生活情趣非小事,蛻化變質往往就是從不健康的生活情趣開始的,從喫喝玩樂這些看似是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因此要加強內心自律,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範文賞析】

人民日報這篇評論文章的標題“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就是中心論題,文中引用典故“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強調成功雖然如登山,來之不易,但是成功後如果不能抵禦一而再、再而三的誘惑,那麼就會很快喪失取得的成果,猶如山崩一般輕而易舉,因而慎始不難,難的是慎終如始、從一而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