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56|修养篇:生活情趣(4)



公文用典的“修养篇”:针对个人素质修养的要求,切入微观场景,以典说“情”,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激励提升人生境界,修养内在素质。包括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读书学习、生活情趣等方面。


07.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范文】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人生在世,不只有身体需要保健,心灵同样也需要保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应时常做“心灵体操”,驱散郁积在心间的阴霾,使心灵保持纯粹明亮。(选自2020年11月5日解放军报《常做“心灵体操》)



【典故出处】

语出明朝王阳明《传习录》,“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种植树木一定要培育好它的根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典故解读】

王阳明是阳明心学创始人,明朝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传习录》是由王阳明的弟子根据他的语录和信件整理编撰而成,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主要著作。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句典故中,“养心”不仅仅是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在王阳明那里,更是指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要被杂乱的外物分神,这如同种树,要让树长高,必须在生长初期就修剪掉多余的树枝;要让品德高尚,必须在起步的时候就除去对外物的爱好。比如你对外物的爱好是诗文,那么你的精神就会渐渐地倾注到诗文上。其他的外物爱好都是这样。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这句典故常用于道德修养中,强调修身需先正心,再高尚的品德也需要纯良的心性来涵养,不要沉溺于不健康的情趣爱好中。

【范文赏析】

范文一开篇就引用了典故“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强调了心灵与身体同样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只有常做“心灵体操”,让心灵保持纯粹明亮,才能守住心性,涵养品德。




08.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范文】

成功往往来之不易,但丧失取得的成果,却轻而易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闯关夺隘、行稳致远,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根本要靠坚持不懈地抓常、抓细、抓长。(选自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典故出处】

语出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向好发展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向坏堕落就像山崩一样迅速。



【典故解读】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左传》和《国语》,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山鼻祖,享有“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的美誉。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文中的典故出自其中的《周语》篇,讲述了东周末年,周敬王因兵变逃到成周,随同逃亡的大臣建议在成周筑城建都,以延续周朝气数,但是遭到卫国大夫彪傒的反对。

彪傒在劝说中就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他说,过去孔甲扰乱夏政,传了四代夏就灭亡了;玄王振兴商族,商传了十四代才兴盛;帝甲扰乱殷政,殷商传了七代就灭亡了;后稷振兴周族,周传了十五代才兴盛。幽王扰乱周政已经过去十四代了,能守住先人的基业已属万幸,怎么会兴盛呢?

原文中的“从善”是指“振兴国家”,“从恶”是指“败坏朝政”,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衰。文中的“孔甲”是夏朝国君,荒淫无道;“玄王”是商族始祖“契”;“帝甲”是商朝国君,淫乱无耻;“后稷”是周族先祖;幽王是西周亡国之君。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典故,常用来告诫党员干部生活情趣非小事,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开始的,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是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因此要加强内心自律,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评论文章的标题“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中心论题,文中引用典故“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强调成功虽然如登山,来之不易,但是成功后如果不能抵御一而再、再而三的诱惑,那么就会很快丧失取得的成果,犹如山崩一般轻而易举,因而慎始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从一而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