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55|修養篇:讀書學習(4)


公文用典的“修養篇”:針對個人素質修養的要求,切入微觀場景,以典說“情”,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激勵提升人生境界,修養內在素質。包括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讀書學習、生活情趣等方面。

07. 爲學之實,固在踐履。苟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

【範文】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爲學之實,固在踐履。苟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黨的創新理論學習,貴在聯繫實際、解決問題,關鍵在真正用以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理論學習中,必須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選自2019年6月13日新民晚報評論員文章《汲取理論營養,走好“民族復興”新長征》)



【典故出處】

語出南宋朱熹《朱子大全·答曹元可》,“爲學之實,固在踐履。苟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於理,則所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治學的本質,在於實踐和行動。如果只懂得道理卻不去實踐,那麼這與不學沒有什麼不同。

【典故解讀】

《朱子大全》是朱熹的著作彙編,由清朝程朱理學家、大學士李光地等人奉敕編纂而成,康熙帝爲此書作序。

這句典故強調了治學與致用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兩者不可偏頗。治學的本質在於踐行,只知道學習不能運用,學習的價值就不能體現,但是隻實踐而不學習,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即使實踐了,也不會知道它爲什麼是如此結果。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這句典故常常用來表達學習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讀書是學習,實踐也是學習,學習最終要落到行動上,體現在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範文賞析】

新民晚報這篇評論員文章旨在貫徹中央要求,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範文中引用典故“爲學之實,固在踐履。苟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強調了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落腳點在於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真正用以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08.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範文】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進入新時代,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鉅、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着力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提高全黨運用科學理論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論自信、“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選自2019年6月《求是》評論員文章《思想建黨理論強黨》)



【典故出處】

語出南宋張栻《論語解·序》,“歷考聖賢之意,蓋欲使學者於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知常在先而行未嘗不隨之也。”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實踐越是深入,那麼認知就越能精進;認知越是精進,那麼實踐就越能通達透徹。

【典故解讀】

張栻是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

張栻的著述很多,其中《論語解》是研究其經學和理學思想的重要著作。張栻在這部書中提出了“知行互發”的知行觀,指出歷代聖賢既強調“知”,也強調“行”,都是主張知行兼重,這是因爲人們在實踐初始,總是以一定的認知爲先導,隨着實踐的深入,認知也就越精進,認知越精進,就越能促進實踐的發展,知與行始終相互伴隨,互相啓發,共同促進。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典故,可以用來強調領導幹部讀書學習必須理論聯繫實際,堅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通過實實在在的幹,讓所學所知轉化爲看得見、摸得着的生產力,同時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這句典故還可以用於改革實踐中,堅持知行合一,不斷豐富和總結改革實踐中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完善和昇華認識,以此指導新的改革實踐,如此循環往復,推動改革實踐健康發展。

【範文賞析】

《求是》這篇評論員文章是針對當時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提出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實現主題教育活動任務的根本要求,範文中引用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強調了提高全黨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最根本的就是體現在我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上,從而把科學理論轉化爲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強大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