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發展,離不開成長型思維 一、持續學習,將知識轉化爲才幹 二、給自己貼標籤,打造個人品牌 三、培養做選擇的實力,提升價值感

美國心理學家成長型思維卡羅爾·德韋克在起代表作《終身成長》中提出,根據認知思維分類,人類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是指人們相信自己的才能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普遍相信天賦只是起點,自身的才智是可以通過學習和鍛鍊提高的。

很多人希望自己的職場之路是呈上升趨勢,但工作幾年,掌握的仍是本職工作的相關技能,其他能力卻沒有跟進。

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通過時間經驗作爲升職資本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我們需要通過提升個人能力和價值來實現職場的躍遷。

《學習敏銳度》一書中也提到了成長型思維,並且作者瑞米是成長型思維的受益者。

那麼,如何將成長型思維落實到行動上,瑞米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得出了結論,我們需要加強“對學習敏銳度的意識和刻意練習。”

正是基於這一原則,瑞米在自身敏感脆弱、沒有職場優勢的情況下,逐漸實現提升能力,快速成長,併成爲了公司保留型人才。

如今,瑞米創業成功,創辦了婧鑑諮詢,同時成爲了精力管理教練,幫助很多受困於職場問題的人走出誤區。

《學習敏銳度:7步實現複利式成長》就是瑞米將理論學習運用於實踐的經驗之談,書中內容涉及到職場升職、人際交往、管理團隊等方面,包含自我認知敏銳度、心智敏銳度、人際敏銳度、目標敏銳度、變革敏銳度、結果敏銳度和幸福敏銳度這7個章節,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解決職場問題,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德魯克曾說:“所謂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做什麼,而是,今天做了什麼,纔可能有未來?”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成爲成長型人才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持續學習,將知識轉化爲才幹

很多人步入職場後便放棄了學習,除了公司組織的培訓外,平時幾乎不看書,也少有專業知識的攝入。

但實際上,爲了職業發展,進入職場後更應該要持續學習,保持終身成長。

學習的目的,是將知識化爲已用,這也是提升個人實力的關鍵。

《學習敏銳度》中提到,職場能力可以拆分爲三層,分別是:知識,技能和才幹。

知識是由有意識的學習得到的,具有專業性,不可遷移。

能力是實踐結合知識後所得,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培養。

才幹是一個人最無法替代的特質,是將知識和技能內化後得到的可用於多種領域的實力。

由上圖可以看住,能力和才幹都是可以遷移的技能,即便換個領域,也可以運用到新的工作,因此需要重點培養。

二、給自己貼標籤,打造個人品牌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木桶理論,在傳統教育中,補足短板才能讓一個人盡善盡美,於是,我們會因爲關注自己的短板,產生自卑、焦慮等情緒。

瑞米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剛進入職場時,因爲不諳人情世故,缺少眼力見,總覺得自己很笨,也沒有什麼優勢,哪怕自己是北大博士,在專業領域優於常人。

職場中,我們需要摒棄這種潛意識的消極想法,實際上,標準化的“木桶”沒有差異,有長板,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同樣的道理,《學習敏銳度》中也有提到:一個人其實就是一個品牌,要有意識地打造自己的職場標籤,這樣才能在職場中被人記住,變得不可替代。

爲了發揮所長,打造個人品牌,我們可以嘗試做“T形人才”,主要從兩個方面着手:

T的橫線代表能力廣度,豎線代表專業深度,是技能標籤。

橫向發展,是擁有多項技能,例如同樣崗位,你有辦公軟件用得好,能上臺演講、授課等多項技能,關鍵時刻能發揮所長。

縱向發展,是在某一領域深挖,做到該領域的專業人才。例如對本職工作的專業度更強,有多項資歷證書等。

無論是橫向發展還是豎向發展,都可以爲職業發展添磚加瓦。

三、培養做選擇的實力,提升價值感

當你從事不喜歡的工作,或學着不喜歡的專業,該怎麼辦?

《學習敏銳度》中給出的答案是:“在專業上儘量減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在其他一切事情上儘量增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面對不能馬上改變的現狀,保證順利完成,然後不再投入過多時間和精力,而是轉向其他感興趣的事情。

這樣做其實是爲“改變”尋找更多可能。不再過度消耗在不喜歡的事情上,減少內耗,同時花時間嘗試不同可能,能更好地尋找價值感,提升幸福感。

很多人想轉行的人,在保證主業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尋找副業,然後通過副業實現轉行,就是這樣的道理。

最後:

張遇升說:學習,是連接知和行的橋樑。《學習敏銳度》這本書也像一座橋樑,教會我們如何將理論運用於實踐,將實踐轉化爲自己的能力。我們都在努力讓明天過的更好,而這本書會告訴你,今天要怎麼做,才能讓理想變爲現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