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拒讀英語繪本,口語發音不標準?英語啓蒙這樣做更有效!

今天看到一個媽媽的提問:

“網絡上很多走原版路線的牛媽牛娃,嘗試下後覺得比較難實施。尤其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父母英語水平不好,時間精力有限,教育資金也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英語啓蒙呢?”

同樣是來自普通家庭的寶媽, 同樣是自己英文水平不好,時間精力和教育資金有限,我也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好地在家給孩子做英語啓蒙,培養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陪孩子堅持閱讀了一段時間原版英語之後,我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學英語只是聽到底有沒有用,一定要會說和寫纔行?

我的口語發音不標準,會不會帶偏了孩子的口語發音?

孩子抗拒閱讀全英語繪本,聲稱“完全聽不懂”,要不要繼續?

陪孩子讀英語繪本,需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譯,幫助孩子加快理解?

如何挑選出適合孩子年齡段的英語繪本,怎樣的英語繪本更容易被孩子喜歡?

最近讀了汪培珽撰寫的《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我突然豁然開朗,埋在心中許久的疑問也都有了答案。

聽說讀寫,“聽”永遠排在最前面

“聽”是語言學習上很重要的基礎期。就像“聽說讀寫”,“聽”永遠排在最前面。只要讓孩子暴露於足夠的英文環境之中,讓他們“聽”個夠,聽多了再開口,說得流利、地道也就自然而然了。

讓孩子接觸英文故事書,就是讓孩子對英文產生興趣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只要每天念英文故事書給孩子聽,久了,小孩自然就聽得懂英文。而且,念不念故事書掌控在自己手裏,不必配合補習的時間和老師的教法,所以,它是最容易持之以恆的做法。”

好的英文故事書,絕不是死板的課本或語法書所能比擬的,它能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地道的英語表達,還有人生觀、價值觀、幽默感等等。幫孩子念英文故事、讓孩子聽英文故事,也許短時間內不會看到任何具體成果,但是長遠來看,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而教孩子說、讀、寫,一定是在聽得足夠多的基礎上再去進行的。要知道,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花太多時間在訓練孩子說、讀、寫上,相對的,聽的機會就被排擠掉了。

循序漸進纔是學英語的正確方向,讀故事給孩子聽是幫助他們保持學習興趣的最自然方法。

口語發音不標準,這樣做就對了!

雖然過了英語六級,但說實在的,我對開口說英語這件事一直沒啥自信,總覺得自己說的是國產英語,發音不標準、不地道。再加上常年不接觸英語,大學時積累的詞彙量已經快見底了!

但爲了給可愛多做英語啓蒙,我決定拼一把!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陪他唱英文兒歌,讀英語繪本,玩單詞遊戲,真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可是孩子他爸卻對我說,“別用你那憋足的英語教兒子,小心把兒子的發音帶坑裏去!”

被孩子他爸批評後,我那蓬勃高漲的勇氣瞬間消失了,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有問題。“萬一真把兒子的英語發音教壞了,以後再想糾正回來,那可就難了!”

但在《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上》這本書裏,我找到了認同感:

“不行,發音太糟,會教錯孩子。”對於從小到大已經被英文刺傷了無數次的父母,這種答案真是太殘忍了。

父母常常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信心。最簡單的英語故事書,一頁兩句話的內容,很多父母都可以上手,只是自信不夠。

如果擔心自己發音不夠精準,可以事先查電子字典,確認生字的發音,在旁邊寫上音標。如果對自己念英文的信心不夠,那就事先大聲多念幾次。(注意:千萬別在孩子面前練習英文發音——咿咿呀呀、吞吞吐吐地一個字嘗試好幾種不同的念法,會讓孩子產生混亂感。)

等孩子熟悉故事內容了,再多次播放故事原聲給孩子聽,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會正確的發音了。

省媽做法分享

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如果純粹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爲出發點,我們念得再標準,也敵不過母語爲英文的人所錄製的原版有聲書。所以,現在我買英文繪本,都會優先選擇支持點讀筆點讀的繪本。用點讀筆一點就能直接聽發音,不僅省去了我查單詞的時間,孩子後續想多聽幾遍故事也很便利。

怎樣爲孩子念英文繪本?可以翻譯成中文講嗎?

由於可愛多日常習慣了聽中文故事,給他念全英文故事的時候,他會產生明顯的抗拒心理,“媽媽,我不要聽這個故事,我一點也聽不懂。”

爲了讓他能在我身邊坐得住,有時候我會先用中文講一遍故事內容,再用全英文念一遍故事內容;又或者一段英文,一段中文的念;又或者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念;又或者全中文模式,偶爾穿插幾個英文單詞。只要能穩住孩子,每一種模式我都樂意嘗試。

但是,我心中也會犯嘀咕,到底哪種模式最適合,最有效果?

汪培珽說,把英文故事書翻譯成中文給孩子聽,再偶爾穿插英文在句子裏,這種方法是沒有用的。孩子聽到的英文多半是和物品相關的名詞,聽不到完整的句子,對於提升整體英文理解能力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最好的方法是:一句中文、一句中文,等孩子對一本故事書熟悉了,它就變成了一本真正的英文故事,不需要再做中文翻譯了。

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英文口譯人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你必須馬上把它翻譯成中文說出來。

1)英文部分照書念,維持原汁原味。

2)中文翻譯部分,就是當你念完英文之後,腦子裏出現什麼意思,就將那個意思說出來。

3)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換下一句。儘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己加上一堆中文解釋。

一個大原則是:不要拘泥於英文單詞的逐字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說出來就好。多翻譯一個字或者少翻譯一個字不要緊,只要全句的意思沒錯就行。

一英一中唸完三次,以後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這個中文的翻譯工作,只要做三次即可。所謂的“三次”並非是固定的,它可以是4次,也可以是14次。因爲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每個家庭讀故事的頻率不同,所以沒必要死守着這個數字,以孩子的意願爲主。

主動要求中文翻譯的孩子,可能是年紀小,不喜歡自己已經習慣的東西被改變。因爲這種改變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可以偷偷觀察孩子,當孩子聽得津津有味時,不動聲色地將翻譯抽掉,只念英語,看看孩子是不是也能繼續津津有味地聽下去。

先讓孩子愛上故事,再聽有聲書

直接讓孩子聽有聲書,可能就是孩子排斥英文故事的原因。讓孩子直接聽有聲書,比聽父母講故事困難得多。因爲插圖也是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輔助之一,但有聲書只會機械地不停往前念,又不像父母一樣可以視孩子的狀況,適時放慢腳步,等孩子跟上內容了再繼續。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先由父母帶着孩子念幾遍,等孩子熟練了,再給孩子播放有聲書。

現在,我每天晚上都會用小雞球球點讀筆把要講的英文繪本聽上兩三遍,再大聲讀上兩三遍,等熟練了再念給可愛多聽。碰到孩子沒聽清楚的,就再重複念一下;孩子對個別發音有困惑的,就放慢速度念一遍,幫助他降低讀原版英文書的困難。等他熟悉了整個故事內容,再由他自己用點讀筆反覆,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怎樣爲孩子選合適的英文故事書?

選書時,不要低估孩子對書本的接受度。

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孩子的英文故事書也需要慢慢長大——從文字少的,變成文字多的;從文意簡單的,變成文意複雜的。

前陣子,可愛多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會陪他讀一本培生系列的入門級繪本,作爲英語課外閱讀的拓展。但是可愛多讀着讀着,卻產生了抗拒心理,“媽媽,我不喜歡讀這些英語書了,好沒意思啊!”

是不是低階英語繪本的故事內容太簡單了?可是高階的英語繪本買回來,孩子能看得懂嗎?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我買了培生兒童英語分級閱讀的最高階Level5和Level6。

這兩套書的內容很豐富,可分爲生活故事、動物故事、幻想故事、童話故事、奇趣故事等等,既有奇幻瑰麗的想象場景,也有富有童趣的校園生活,既有發人警醒的寓言故事,也有逗比搞笑的動物世界,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頗爲精彩。

我最初爲可愛多挑選的是Level6的《The Tiger and the Jackal》(老虎和胡狼),一個非常經典的寓言故事。

老虎被一隻籠子困了,它用盡渾身力氣大吼大叫,希望有人來解救他。這時,一個老爺爺路過,老虎請老爺爺打開門將它放出來,可老爺爺怕老虎會喫人,拒絕了老虎的請求。

老虎爲了重獲自由,便哄騙老爺爺:“If you let me out I will be your friend for ever.”(如果你放我出去,我會成爲你永遠的朋友。)

老爺爺相信了老虎的說辭,爲它打開了門。可老虎一出來就想喫掉老爺爺。“You should never trust a tiger.”(你永遠都不應該相信一隻老虎。)

老爺爺說,那我們應該去問問其他動物,評判下這件事公平不公平。他們分別找到了驢、牛、大象,得到的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Why should I help you ? People make me work hard all day. That is not fair. The tiger can eat you.”(我爲什麼要幫助你,人類每天只知道讓我幹活,一點也不公平,老虎可以喫掉你。)

這時,胡狼過來了,它故意裝作聽不明白老虎和老爺爺的說辭,最終引誘老虎回到了牢籠,成功救下了老爺爺:“Don't forget. Never trust a tiger.”(別忘了,永遠不要相信老虎!)

我用一英一中的句式給可愛多講完了這個故事,小傢伙聽得津津有味,還學會了裏面的一個地道表達,剛開始有一點點生氣的時候用“getting cross”,非常生氣的時候用“very cross”。

Level5的故事系列他也超級喜歡,尤其是那本《The Shark with NO Teeth》(《沒了牙的大鯊魚》),故事的前後場景反差和圖文反差共同成就了戲劇感和幽默感。

鯊魚克朗徹是一條所向披靡的大鯊魚,擁有很多很多鋒利的大牙齒,尤其愛喫帶殼的海洋動物,因爲可以嚼出嘎嘣嘎嘣的聲音。海洋裏的其他動物都很害怕他。

有一天,克朗徹看到大海龜遊了過來,就想吃了它。聰明的海龜提前將自己藏在堅硬的龜殼裏。克朗徹把嘴巴張得大大的,一口咬了下去,但是龜殼太硬了,克朗徹的牙齒一下子全磕掉了。

沒了牙齒的克朗徹不再是海洋霸王,最愛喫的食物不能吃了,只能喫水母和海綿動物了,同伴們也紛紛嘲笑他,“Look at that shak with no teeth.”(瞧瞧這條缺了牙的大鯊魚。)

克朗徹爲了向同伴們展示自己威風不減當年,就去找原先害怕他的動物們螃蟹、龍蝦、箭魚。

“Look out little crab, look out for me. I'm Cruncher the shark, and I'll eat you for tea.”(小螃蟹,小螃蟹,你得給我小心點。我是鯊魚克朗徹,我要拿你當茶點。)對lobster(龍蝦)和swordfish(箭魚)說的也是同樣一番話。

未曾想,這些小動物們知道克朗徹沒了牙齒,一個個都囂張得不得了,“You don't scare me, you haven't got any teeth.”(你可恐嚇不了我,你沒牙了哦!)小螃蟹和小龍蝦舉起鉗子襲擊克朗徹的鼻子,箭魚用他又長又尖的鼻子刺克朗徹的肚子。

虎落平陽被犬欺,克朗徹好傷心。見此情形,他的同伴們不再嘲笑他了,還用貝殼做了一副新的牙齒送給他。

戴上“假牙”的克朗徹在海里又遇到了螃蟹、龍蝦和箭魚。這回,它們依然嘴上說着“We're not scared of you.”(我們不怕你!)表情和身體卻很實誠,一個個都呈現出了落荒而逃的樣子。

聽了4、5遍之後,可愛多依然對這個故事表現出癡迷和執着,“媽媽,我晚上還要聽這個鯊魚的故事,真的太好玩,太有意思了!”上學路上還能跟我繼續討論鯊魚克朗徹,模仿他的聲調說話,“Look out little crab, look out for me. I'm Cruncher the shark, and I'll eat you for tea.”

你看,真正引發孩子聽英文故事書的動機和興趣——是故事,不是英文。孩子想要聽那個故事,而那個故事的傳達工具是英文,爲了想聽懂,看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去吸收和學習那個認識它的媒介——英文。

而我們作爲父母能做的就是持續地幫孩子念故事書。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剛開始用爬的,後來用走的,最後一定會飛快地跑起來。只要通過前面緩慢的爬行階段,就會發現:孩子對英文書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對新書的渴求也愈來愈大。

不考試、不懷疑、不問聽懂了沒

“You don't sacre me.”每次可愛多聽我讀繪本,爸爸總喜歡搞突然襲擊:“可愛多,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說給爸爸聽一下。scare這個單詞是什麼意思,你懂不懂?媽媽唸的故事書,你都聽明白了沒有?”

這搞得我很尷尬,因爲爸爸的提問,會打斷我講故事的節奏。

我挺贊同汪培珽的觀點。孩子是很誠實的動物,如果聽不懂,沒意思,他們不會乖乖地坐在你身邊超過5分鐘。他能坐在你身邊聽故事,代表的就算聽懂了。父母應該把“聽懂了多少”這種功利思維拋諸腦後。或許孩子剛開始是似懂非懂,但每多聽一次,就能理解地更深一層。

不要對孩子考試以測試程度。

不要懷疑孩子到底學了什麼。

不問孩子“聽懂了沒”這樣的問題。

對於孩子而言,“聽得懂”和“翻譯得出來”是兩回事。第一次聽完整個故事,孩子可能只瞭解50%,其餘必須靠繪畫想象、前後文猜想……但隨着多聽幾次,理解的程度也會漸漸增加,甚至會因爲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故事中出現,孩子自然而然地就領悟了其中的意思。

只管持之以恆地爲孩子念英文故事書,什麼都不要想,總有一天孩子會給你驚喜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