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为科研而来 睹社区风采

12月上旬,有幸参加了我市成人教育教研室主办的继续教育工作者科研能力提升线上培训班,此次培训内容涉及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乡村振兴 、学习型城市、科研论文、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主题,经过一周的研习,收获颇丰。

本次培训涉及到教科研的讲座有三场,其中上海宋亦芳教授带来的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他从课题的规范、论文的构思、论述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解,结合具体的课题案例分析了课题设计的三要素、研究过程中的“工作逻辑”、结项报告的结构等具体内容,宋教授以《道德经》里的语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大家共勉,的确,“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越是成功的研究越在于默默耕耘、潜心钻研,越是优秀的研究者越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郑大的魏伟教授讲授的《如何从生活和工作中发现问题、提炼科学问题?》这一课中,“实验解决问题”一节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提出了可以参照的“理想实验的流程”,即选好研究的主题、阅读该主题的相关文献、形成形式化模型(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和分析数据的同时进行各部分的写作,待实验结果收集完成,论文的框架也就完成了。省《学习论坛》期刊的薛瑞汉副主编研究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他在《学术论文选题与写作》的讲授中根据切身的研究经历提炼出了“学术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八大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他强调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穷尽所搜集的资料;在科研论文写作初期可以先借鉴模仿本学科顶级刊物写法;一旦确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要抢时间写,不要拖沓;要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尽可能间接引用;文章要有一定的新意,比如理论层面的创新、方法层面的创新、材料层面的创新、理论应用层面的创新等;文章内在逻辑要清晰,结构不要少于三部分,论文的结尾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不要遗漏重要的文献,也不过多罗列不直接相关的文献。

三位专家语重心长的指导性讲解与分享给予我在教科研工作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使我在以后的研究实践中有更高的定位与更明确的方向。

本以为这次学习只限于“科研”,没想到会遇见“社区教育”。去年区社区教育学院在单位揭牌成立,今年下半年本已经排好去社区授课的课表,由于疫情,还未开展。起初一想到要去社区上课,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因为不了解将要授课的对象与环境,在备课的时候无从下手,没想到这次“社区教育”的培训内容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通过专家的解读,结合自己所在社区面临的问题,充分意识到社区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郑大许慧教授带来的《社区教育的心理学智慧》非常受用,如果社区工作者拥有一定的心理学技能,比如沟通互动技能、情绪调节技能、自我观照技能,相信社区里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很多社区工作也能事半功倍。

另外,上海彭海虹教授的《激发内生动力 助力乡村振兴——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与未来思考》,成都刁元园副校长讲授的《成都市学习型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朝向》,新乡陈卫红教授分享的《新乡市社区教育与探索》,以及成都武侯区社区学院田许明教授讲解的《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团队建设的武侯实践》,这些助力社区与城市发展的宝贵实践让我在领略各地社区教育风采的同时,第一次感受到了社区教育引领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从他们的解读与展示中我看到了美好社区、美好城市的模样。

这次培训的内容可谓洋洋大观、精彩纷呈,本是奔“科研”,却一睹“社区风采”,思“未来教育的图景”,陡增“教育自信”,定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科研素养”,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