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老陝咥飯要圪蹴着


中國自古就被稱爲“禮儀之邦”。但最初從影視作品中,總覺得老陝西人有點兒“土”。

前些年的老陝西人,尤其是黃土高原一代以及關中地區的農村人,飯盛好以後大多數都端着大唐瓷碗去門外三五成羣的圪蹴在一塊兒喫。那句:“凳子不坐蹲起來”說的就是當地的習俗。

雖然我從小出生在農村,但按照老家的習俗還是圍坐在桌子跟前喫飯。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倒也規規矩矩。對老陝們那種粗獷的飲食文化,我從心裏上多少還有些鄙夷。

來到西安以後,跟身邊陝西農村長大的孩子也偶爾聊起過各地的飲食文化。

那個女孩曾經這樣跟我說過,他們農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大概在上午十點左右喫,晚飯大概在下午三四點鐘喫,晚上睡前就不再喫飯了。她說她從小是跟奶奶長大的,奶奶都是這麼帶她的。

另一個女孩說他們那裏也是一天喫兩頓飯,大家都習慣了大概幾點喫飯。一到飯點兒大人們都端着飯碗夾着筷子,碗裏的稀飯或者粥上邊放上一疙瘩自家醃製的鹹菜或漿水菜,大夥兒蹲在一起各自吸溜着喫。各家的小娃不單獨給盛飯,娃們圍着那些大人轉,這個人的碗裏扒拉一口,那個人的碗裏扒拉一口,大人喫飽的時候把娃也餵飽了。她還說這樣娃們可以喫到不同口味的飯菜,基本上不缺營養。

我被老陝農村人的智慧和聰明給震驚到了。在生活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用這樣的方式養育下一代真是讓人敬佩!(雖然我心裏還是不太接受他們那種端着飯碗蹲在地上喫飯的樣子,總覺得不太雅觀)

後來我學習了一些中醫知識以後,才真正懂得了那些人圪蹴着喫飯是祖先們在貧窮年代既智慧又養生的最佳方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講的就是人要根據陰陽的自然規律運動。日出東方陽氣生髮,人呢也要早早起牀生髮自身的陽氣。古代皇帝五更天就要上早朝了,文武百官也早早起來陪王伴駕彙報工作。這些古代經典著作中都有記載。有興趣的可以翻看一下《黃帝內經》以及《易經》等著作了解一下。

再回來說普通百姓的生活吧,陝西農村婦女都會做漿水。漿水是由粟米發酵而成的白色漿液,有調中和胃的功效,可以治療胃氣不和引起的噯氣、厭食、噁心、胃痛吞酸、胃脘脹悶等症狀,能夠幫助增強食慾、減少過多的胃酸分泌,以及促進胃腸排氣。漿水還有化滯作用,能夠消除腹內積滯的食物,促進胃腸道蠕動,有助於恢復脾胃的運轉功能;同時漿水還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煩躁、乾咳等病症。

農民們農忙季節在下地以前都喝碗漿水再去幹活,這樣人幹活的時候是神清氣爽的。我還看過一段視頻,是中醫張景明教授講的真實感受。他說自己可能是感受了一點外邪,吃了很多藥效果都不明顯,總是食慾不好渾身沒力氣。一位朋友說讓他喝碗漿水試試,他喝了一碗以後一下子渾身舒服了很多。所以他後來給人看病時遇到略有外感脾胃不和的他都建議讓病人喝點漿水。

一大早人們的陽氣通過勞動得到了很好的生髮。十點左右回家喫早飯補充能量,胃口也剛好大開。

他們端着碗蹲地上喫飯時,胃感受飽脹的刺激會更敏感一些。這樣不會讓人一下子喫的太撐,同時也能節省一些糧食。喫完飯諞會兒閒傳,回家午休一下,剛好躲過中午毒辣的太陽。

其實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平時我們很餓了以後喫飯總會不知不覺就喫多了,尤其是晚上喫太飽了都會影響入睡。

現在的人們白天工作忙,早飯午飯都是湊活着一喫。晚上回到家或者在外面餐廳很放鬆了以後大喫大喝,美食的誘惑確實很難抵擋,而且當你覺得喫飽的時候其實已經喫撐了。飽脹的感覺刺激總是比飢餓的感覺刺激出現的遲,這樣一來時間長了就加重了我們的胃腸負擔,很不利於身體健康。

老陝農村人下午三四點喫飯(其實西安市有些當地的老人現在還也這樣喫飯),這樣在他們晚上休息前胃腸基本上沒有過重的負擔了,尤其是小孩子們晚飯喫多了是最容易積食發燒的。這種飢餓養生法真是太妙了。

現在的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營養過盛狀態。二型糖尿病以及大多數的心腦血管疾病都跟飲食不當有很大的關係。

老陝們圪蹴着喫飯的年代基本上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這“圪蹴”背後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明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儘量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並控制量的攝入,讓我們都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