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去“觸碰”輔導員工作的特色和成果

最近和某輔導員聊聊天,吐吐槽,一方面抱怨整體忙於各種事務性工作,焦頭爛額,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回過頭看看好像就是完成了工作,沒有什麼具象化的成果,另一方面感嘆從事這份職業的無上光榮,學生還是很喜歡自己,爲學生化解困惑、提供建議成爲了生活裏的一種“甜”,畢業的學生也常聯繫,很喜歡這樣的一種“亦師亦友”的感覺。

可是年底到了,拿不出什麼“值得”的成績,自己也會很焦慮,看到校內外、省內外的同行碩果累累,更加有一種“本領恐慌”了。


有這樣一種意識挺好的,至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有時間、有機會去調整和完善了。

輔導員的工作重複、複雜,只要和“學生”有關,好像都會牽扯到輔導員,做好輔導員,要練就基本功,就是把基礎工作用心做的基本功。

所帶學生的基本情況要熟悉,學生宿舍的情況要摸透,心理異常、生活困難、學習不佳的同學要常惦記,學習能力強、工作能力優的學生骨幹要多鍛鍊,合理安排時間,製成動態的基礎數據庫,這要花時間,也需要下功夫。

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騰出時間來做些有關職業成長、特色品牌的事情。


什麼是特色?

我以爲是一種長期的積累,然後從中找到規律,找到創新點,就成爲了特色,當然前期要有“好點子”,要有“好師傅”,但是修行和堅持還是要看個人的執行力。

2013年,我參加全國輔導員大賽的時候,看到東北師範大學的一位輔導員每週給學生寫一封信,堅持了4年一屆學生,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些包含熱愛關懷的對話,那些滌盪人心的溫暖,這纔是輔導員走進學生的方式,纔是一種特色。

所以後來我開始寫《飛哥週記》,也是有那麼多的榜樣在前方示範,纔有了到現在的620+篇。

若果你每天和一位學生談心談話,寫一份談心記錄,堅持下來,一年又一年,那些厚厚一沓談話資料,不就是一種輔導員工作的特色麼,可以找到談心談話的技巧,更可以提煉出自己的談心工作法。

特色,就是要和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和自己的專業結合起來,久久爲功,必然會形成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育人成果。


什麼是成果?

成果必然是在積累工作效果上產生的,如果基礎工作做不好,常出錯,我覺得是不太可能形成輔導員工作成果的。

每一位輔導員工作場域不一樣,但是終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網絡思政、創新創業、助學勵志、就業指導、生涯導航等等,都是可以成爲自己的一束光,照亮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的。

輔導員有關的各類賽事就是成果,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輔導員工作學術成果、輔導員工作案例、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等等,還有從教育部到省到校的關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有關建設項目的五大類,這些都是顯性的成果。

這些都是在特色的基礎上,繼續凝練,知行合一,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升,逐步形成。


把對輔導員事業的執着融入到對學生的博愛之中,對崗位的執着之中,對未來的奮進之中,使自己人格的力量成爲學生心靈中開花結果的陽光,在和學生一起的日子裏實現自我的職業發展。

學生是輔導員人生路上最動人的風景,和青年在一起,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做好基礎工作,不斷去總結和探索,終究可以去“觸碰”輔導員工作的特色和成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