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习录》心得三十三

在今天的文章中,阳明先生用一个非常浅显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对于圣人的认知标准。在早以前,我就是认为圣人是很完美的,我们普通人根本无法企及。圣人的修行与智慧既是榜样,也只能是榜样。似乎无法落地的感觉。自我感觉如何修行也无法做到圣人的境界。而阳明先生说:“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圣人不分才智能力大小去界定,只要是纯乎天理就是圣人。这让我想到了《西藏生死书》里讲的上师们,有的是修行在庙堂,既有修行又有名气,有的修行在民间,默默无闻但很至纯。有一个修行及高的乞丐老人,去世时是在一条马路上一条狗的身边,但他保留着知足的微笑,还有一道光升起。他地位虽卑微,但在世时自己仍在行善。我想,像这样的也是圣人。这就是不分才力大小,人到纯乎方是圣的形象代表。再看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时看新闻,有清早打扫马路的环卫工作,捡到数万元的现金上交给政府,这是一点点私欲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就是心中纯乎天理。

今天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启发是,不要以为天理很远,圣人也高不可及。我们普通人人人皆可做圣人,即使没有名气没有什么太大的外在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做才力不是太大的圣人。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一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最后这一句话简洁明了。原来其实很简单,是我们世人搞得太复杂。我们都在外头上寻找知识,寻找动力,寻找成就。其实人生更多是减法,就是减少自己的私欲,我们去是做着相反的事情,做着加法,也在增加着自己的私欲。特别感恩圣贤之学,我对物欲的追求也在下降,那份求而不得的焦虑感也在下降。“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对外头的追求更理智地下降后,心态也沉静了很多。内在的修行也随之深入了一些。感恩圣贤引领,带领我走向内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