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寫不好散文和小說,因爲沒從本質上了解寫作這件事

我曾經以爲寫小說,就是寫好故事,爲此大量看書練習,可依然未摸到龍脈,未找到真正的下刀處。

接着向下提問,什麼叫好故事?好故事就是在現有的素材基礎上,經過巧手加工,編織設計出最恰當的文字,讓別人身臨其境,與人物共呼吸,達到渾然天成的質感。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感覺有點玄學。

不過想要解釋這一點,並非一言一句能說得清的。

這些觀點是沈從文老先生所傳達出的創作體驗。

提起沈從文,我們不得不說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說,都是極佳的。

大師的文章有許多選入課本,這算是對他最崇高的致敬。

他是湖南鳳凰縣人,14歲投軍,1924年開始進行創作,長期行軍,令他培養出獨到的創作觀念,在同時代的教授中,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也沒有留過學,可文章卻寫得深入人心,令人歎服,這使他的觀察力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大幅提升,文字獨樹一幟,與衆不同。

_

他關注湘西文化,創作了大量反應人民風貌的作品,1931——1933年在國立青島大學任教,也寫了大量關於寫作的教案,權可以當成寫作借鑑,這便匯成了《沈從文的寫作課》。

本書深入淺出的以先生自己的創作經驗,及體會講解了小說寫作的真諦。

沈從文擅長寫小事小人物,以小見大,反應整個時代的社會現象,以及人類生存中遇到的困難。

文筆雋永華美,人物樸素中透着善良的美好,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的熱愛,對女性的同情。

在《邊城》中,少女翠翠,令人覺得清新可愛,是寫女孩的典範。

他擅長從側面描寫女子,利用烘托等手法寫出人物特徵,在本書中提到:作者在小小作品中,也一例注入崇高的理想、濃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處時,即一塊頑石、一把線、一片淡墨、一些竹頭木屑的拼合,也見出生命洋溢。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善於提取生活中的素材,養成觀察眼,學習豐子愷老先生那種童心童言,以第一次來到世間的眼光去看待小事,你就能得到一個迥然不同的觀念,並將之表達出來,形成自己的文字風格。

現時的文章缺乏咀嚼性,大多以詼諧幽默作飾,只圖一樂,已沒了沈先生那個時代文人的深邃思想。

沈從文先生在這本書中說,若沒有去過一個地方,也依然可以寫出小說。

這要如何做到?

這一直令我迷茫,有些故事寫到不熟悉的地方,就不能真實表達,這本書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老先生說,最重要的是寫作結構,瞭解事情發展規則,可以借鑑名著,就像去《紅樓夢》中取經,要去拆分,可以從家庭聚會、喪葬儀禮、日常家事、杯碗用度、衣飾美食等去尋找資料,再加以裁剪,詳略得當,就可以把未去過的地方,也寫出神彩。

我看到這裏,猶如醍醐灌頂,這句話用俗語來表達,就是沒喫過豬肉,也見過豬跑。

這就是看一本好書,要如何提煉出真正的養料,而不是隻看作者的文采和情節,那永遠也學不會寫作。

比如最近在看的《綠山牆的安妮》,他的結構就是側寫安妮的性格,利用愛德華王子島的四季風景,與風土人情,和各種朋友間的來往日常來襯托安妮的可愛之處。

明明安妮一開始是個不受歡迎的紅髮雀斑女孩,可通過對她的行爲舉止、言語描寫,以及風物的襯托,就將安妮美好的印象深深留在腦海中了。

真是一個最簡單最基礎卻最被我們忽視的方法啊。

類似此類的啓迪,在先生的書中處處閃着光彩,等待你去挖掘尋古。

覓得寶藏,凱旋而歸,或許你就打通了寫作的任督二脈。

只要懂得文章的脈絡結構,去寫精彩的文字也不算難事。

寫作是一件枯燥而寂寞的事,堅持下來的人太少,但願每個從事文字的工作者都能感受到,“世界報我以痛,我卻還之以美文。”

寫作到最後,是爲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沈從文先生的書,點點滴滴的文化啓迪,願能喚醒你的寫作潛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