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愿你不疾不徐”

闭关一月有余,却终日困于内心的纷纷扰扰,觉没睡好,书也没读几页,工作状态亦欠佳。今天《老俞闲话》中两位“余”(俞)老师对谈的主题是“愿你不疾不徐”,颇对我近日的“病症”。

又见余世存老师

五年前在“纸的时代”书店曾参加过余老师当年的新书——《时间之书》的分享会,并获得了老师的亲笔签名,回去后本打算在每个节气的当天翻阅,这样自己的每一年都有24个别样的时间刻度。

不料,总是沉浸在琐事之中,“时间之书”终究没有留下我的足迹,匆忙去书架上寻找这本书,却了无踪迹,几经记忆推演,才隐约记得遗忘在单位的书架里,难怪会时常迷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五年的时间,余世存老师愈加神清气爽,眼神也愈加澄澈。对于俞敏洪老师连珠炮似的的发问,余世存老师坦言自己也曾有在一个地方待不下去的时候,严重到如果继续待下去就会出事的境况,于是他去了大理修养两年,当然这两年中并不是纯休息,而是静下心来读了很多经典之作,回来之后又投入创作,而后创作风格慢慢发生了变化,与前期的作品相比,少了很多的锋芒,其实内心的“热情”依旧未减当年,只是传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大概也是作家的“成熟”吧。

读什么?如何读? 

关于“读什么?如何读?”这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

读书肯定要下笨功夫,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自己的经典著作抄写下来,就像苏轼抄汉书一样,熟能成诵,方能化用。

阅读时要拿出考研究生的态度,余世存老师的一个朋友读余老师的《老子传》,读了七八遍,每读一遍就做一遍笔记,读的过程中,这位朋友和余老师的思想产生了共鸣,思维得到了锻炼,再去读别的书时,读得很快,甚至一目十行,也就是“先往深里挖再往广里走”。

俞敏洪老师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每当他读到一段好的语段时,就用手机上的录音软件录下来,翻译成文字,再拷贝到电脑上,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读书可以对冲一个人的本能,让人从投机的状态中走出来,当你沉浸于阅读时,读书的意义就已经存在了。”

如何度过四年大学生活?

大学好好读书、交交朋友足以,在书香与友情之中度过,建立起自己在世界中可信赖的座标,这个座标可以是可信赖的经典书籍或者他人,当然这个人也可以是自己,在余老师的作品《人间世》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郑州的小伙子努力考上北大就是为了去那里寻找五四青年,结果他问了很多人都感觉不是五四青年,思考良久,结果发现自己就是五四青年,可见个人期许对自己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才知我一直处在不安全感之中,参加社团,做兼职,跑比赛,一刻不得闲,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年时间里竟不知道人生的座标在何方,书读得似乎也不少,却没能读通读透,如果上大学之前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教诲该多好呀!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对话中,两位老师还谈到了“岗位价值与自我价值”,“一个人所处的岗位价值就是岗位的贡献度,简言之,岗位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与谁在这个岗位上任职是无关的”。岗位价值所获得的报酬与自我价值的大小关系不大,要想远离焦虑,拥有强大的定力,就需要增加“自我价值”,即无论你处于什么地方什么位置,都能获得丰厚报酬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

这样的一个区分与认知,会让人沉下心来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避免陷入巨大的虚无与焦虑之中。

《时间之书》中最治愈的话莫过于这句“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然会有答案”,的确,从容不迫地有节奏的成长和生活,“不误农时”,“不违地利”,与时间为伴,用时间的刻度去理解生命的广度和文化的深度,长此以往,方有“人和”。

正如余老师所说:“我们与时间的联系,给人提供宿命般的踏实”,愿我们不疾不徐,在“时间之书”中邂逅应有的“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