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年華 | 故鄉的年味

本文參加喜樂年華主題徵文活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傳統的生活方式被顛覆,很多人離開故鄉到外地發展,像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

        男兒志在四方並非傳說的故事,每個故鄉都留不住她最優秀的孩子,當生活軌跡不再被侷限,漂泊就成了常態。人生的層疊波瀾,無非是離鄉和歸鄉,無論身在天涯何處,故鄉永遠屬於我們心靈落葉歸根的地方。

        走過異鄉的夜,別過陌生的人,才明白世界萬千繁華,也抵不上一場回家。來南方工作二十多年,我基本上每年都會回一趟湖北老家,沿海城市的生活節奏太快,感覺像擰緊了發條的時鐘,只有故鄉的原風景能讓我心如止水,安之若素。

        在文學的世界裏,有許多關於故鄉的描述,我最喜歡讀的還是納蘭容若那首《長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曾經留在南方度過了幾個春節,這邊的春節也會在門上貼春聯,也會給小孩子發壓歲錢,但相比故鄉而言,總感覺沒有那種歡天喜地的氣氛,缺少了許多年味。



        年味是什麼?或許每個人心裏都有不同的答案,我覺得年味不僅僅只是農曆臘月置辦的那些年貨,更多的是參與的過程與喜慶的氛圍,年味就是年俗的味道,約定俗成,歷史悠久。

        中華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年俗裏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所有吉祥如意的願望,都是人們至善至美的追求。

        一聲聲清脆的爆竹,表達了尋常百姓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一張張喜慶的“福”字,寄託了神州大地對和諧幸福的祈盼;一個個簡單的拜年手勢,傳承了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的相互牽掛;一疊疊簇新的春節紅包,蘊含了華夏兒女幾代人的血脈親情。

        過年是民間傳統,年味也應該從傳統裏面尋找,感受濃濃年味,傳承傳統文化。年味,其實一直在我們心底,只需要一點點喚起。

        記憶中的青蔥歲月,在故鄉過的每一個春節都溢滿了年味,值得餘生不斷反覆地重溫,用來慰藉我的思鄉之情。

        俗話說:“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在我的童年時代,最讓人盼望的事情莫過於迎接春節的到來,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過年就是一年之中最幸福的時光。

        小孩的世界無憂無慮,之所以喜歡過年,是因爲每到那個時候,既有新衣服穿,也有好東西喫,還有壓歲錢拿,彷彿天底下所有的美好都是爲過年而準備。



        人們常說生活要有儀式感,這樣才稱得上幸福美滿。過年的儀式感就是貼春聯、掛燈籠、放爆竹、喫年飯。故鄉的年味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充足,通常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籌備春節,從整個農曆臘月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一直都沉浸在過年的氛圍當中,甚至那種熱鬧祥和的餘韻會持續到正月底才進入尾聲。

        民間有很多傳統習俗都保留在農村,因此農村人更能深刻體會什麼叫做年味。以往的農村,養牛爲了種田,養雞爲了換錢,養豬爲了過年。每年快到臘月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殺年豬,因爲我們故鄉的習俗有講究,不在臘月裏殺豬,到了臘月就是年,要說一些喜慶吉利的話,殺豬畢竟充滿了血腥與暴力。

        年豬殺好了之後,人們會在新鮮豬肉上塗抹一層食鹽放進罈子裏面醃製,過段時間再掛起來風乾成臘肉。在民間,雞鴨魚肉是豐裕生活的標配,過年除了準備臘肉,雞鴨魚自然也少不了,這些在農村基本上都能自給自足。雞鴨是鄉下放養的,魚是池塘野生的,平時捨不得喫,一到了臘月就不惜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只爲了紅紅火火過大年。

        除了溢滿滷香味的雞鴨魚肉,糖果點心與花生瓜子也是迎接新年的必備物資。在以往的農村,這些年貨都是自產自銷。糯米是年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各家各戶除了用生糯米打餈粑、做湯圓,還會將蒸熟的糯米炒成爆米花,摻和自己熬製的麥芽糖,再撒上一些芝麻,利用簡易的模具製作成糖果。

        如果純粹以芝麻和麥芽糖作爲主要配料,那製作出來的糖果專門有一個帶着地方特色的名稱——孝感麻糖。花生瓜子這些零食也是自己炒制的原味食品,畢竟條件所限,沒有集市上賣的品種多,有時候也去買一點五香瓜子換換口味。



        進了臘月的門,聞着過年的味。農村的集市也是名副其實的年集,商鋪裏和地攤上,各種各樣的年貨開始擺出來了,琳琅滿目。如果年味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在年畫春聯鞭炮香燭這些紅色基調的映襯下,煙火人間的每個角落都瀰漫着喜慶歡樂的氣息,年味漸漸濃了,新年不知不覺一步一步在逼近。

        在我們小時候,農村每當臨近新年,會流行一種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劃旱船,基本上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划船隊,他們走村串戶敲鑼打鼓地表演節目,領頭的隊長唱着湖北大鼓,其他隊員一邊表演一邊附和。表演結束之後,通常主人家會給兩包香菸作爲酬勞,他們便唱個諾道聲謝,再去下一家門前表演。

        過年還有一件事讓我們男孩子高興,那就是燃放煙花鞭炮,或者玩可以打火炮的玩具槍,動手能力強的小孩甚至可以自制玩具槍,照樣打得呯呯響。大人們爲了安全起見,一般都會禁止小孩們玩這些帶有一定危險性的玩具。可越是禁止,小孩們越是覺得新奇,於是跟大人們鬥智鬥勇,總有辦法玩到。



        到了臘月就是年,臘月裏的每一天都在爲過年做準備,記得小時候大人教我們小孩子唱過《臘月歌》,這首童謠將過年時的熱鬧場景一一描繪,像是一本連環畫:

        二十一,炒炒米。

        二十二,買年畫。

        二十三,糖果粘。

        二十四,打揚塵。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滷臘肉。

        二十七,年辦畢。

        二十八,插紅蠟。

        二十九,樣樣有。

        三十夜,桃花謝。

        初一早,年拜了。

        腰一勾,手一馱,

        金果麻棗都歸我。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戶戶都會放爆竹、貼春聯、喫年飯、看春晚,至此將濃濃的年味推向高潮,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喜樂年華,幸福安康。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文學家王安石這首《元日》,將春節的傳統習俗表現得淋漓盡致,年味穿越千載,依然芬芳濃郁。

        以前盼望過年,是因爲那個年代條件有限,平時生活過得艱苦樸素,過年是一年四季中難得的一次奢侈。

        如今我們的生活美滿而又富足,只要願意花錢,每天都像過大年。喫喝玩樂也不再是過年的首要需求,因爲很多人平時都在外地工作,非常希望能夠藉着過年的機會和家人團聚,這時平安團圓就成了過年的主題。

        而我們心心念唸的年味,正是春節期間與家人相處的溫情時光,年味包括但不限於蘊藏在美酒佳餚裏的幸福安康,更讓人感動的是每一回與家人的心靈觸碰。



        過年的意義在於,無論我們走了多麼遠,都會回到當初出發的地點。每一個有家人陪伴的新年,愛都不會冬眠。

        再厚的日曆也不經翻,轉眼又快到了兔年春節,在故鄉發酵了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味,牽動着遠方遊子渴望回家的心,世界上最幸福的路就是回家的路,等待每個人平安歸來。中華盛世,親情,沒有丟失。萬家燈火,團圓,依舊繼續。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春節近了,年味也出來了,風裏飄着香,雪裏裹着蜜,美味的臘肉已經炕好,可口的年糕已經蒸熟,我們的夢想,離不開生活的滾燙,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紅燈照,照出全家福。紅燭搖,搖來好消息。親情,鄉情,甜醉了中華兒女,一聲聲祝福,送給你萬事如意!



“喜樂年華”主題徵文活動專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