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折情懷

一轉眼又是寒冬臘月,想起小時候家裏做“豆折”的情形。

最近因爲嘴饞,於是在“拼多多”上買了幾斤。沒過幾天,便收到了從湖北老家寄過來的美食。那晚在喫豆折時,跟父母講電話。

“好喫嗎?”母親問道。

“好喫。”我說。

似乎是記憶中的那個味道,但又似乎不是那個味道。

豆折作爲一種流傳久遠的民間小喫,在湖北很多地方都有做豆折的習俗。

在湖北每到快過年時,人們便開始做幾十斤豆折準備過年。豆折主要原料是大米(或糯米),輔助的原料有綠豆、黃豆、蕎麥等。

記憶裏,母親會在前一天將黃豆跟糯米進行浸泡。浸泡一天後,很多漂浮在上面的黃豆皮就可以溢出去。她會提前將這些原材料,拿到本家一位做豆腐的人家裏去磨成漿。回來後將家裏的大鐵鍋用柴燒熱,用絲瓜抹布沾點兒油水將鍋先擦拭一遍。接着舀一碗豆漿順時針往鍋裏倒,然後用一個大蚌殼將其抹平抹圓。沒過一會兒掀開鍋蓋,就可以將整張豆折鏟好並輕輕扯起來。做好的豆折皮放到竈旁的簸箕上攤好,等到涼透後再捲起來切成絲兒。

母親的做法很快、很嫺熟,防止米漿一開始遇上鐵鍋就凝固成團。這個過程有點兒像攤煎餅,所以後來喫煎餅的時候就會想起家鄉的豆折。

記憶裏,母親是天還沒亮便起來做豆折。等到我們早上出門去上學的時候,她就會做一個完整的豆折給我們喫。會在裏面加點兒蘿蔔和肉末,用油慢慢煎至兩面金黃。

那味道別提有多香了,比外面賣的早餐好喫多了。

如果遇上是週末,我們會幫母親打下手。比如往竈裏添火,把做好的豆折放到大簸箕上攤開。待到母親攤完所有的豆折後,將這些豆折皮都捲起來切成絲。再拿到太陽底下去曬乾,等完全吹乾後就可以打包收起來。後面用白菜煮豆折或者是過年炸豆折,都非常好喫。常見的就是晚上煮豆折喫,配上點兒黴豆腐。

我記得有一年寒假,母親在家做了一天的豆折。我也幫忙忙活了很久,那時正雙手又凍爛了特別的難受。

長大後,母親似乎很少再做豆折。她愈發老了,頭髮都白了、手腳也慢了。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也要忙着帶侄子、侄女。

距離上次做豆折,都過去整整6年的時間。我記得那個時候剛從深圳回來過年,她提前泡好了一點兒黃豆。不知道在哪裏找了一臺小石墨機子,看着豆漿一點點兒滲出來出來。忙活了一下午,攤了幾十張豆折。晚上一家人喫煎豆折,又送了一點兒給別人。往裏面加點兒蘿蔔絲、蒜苗跟肉末進去,那味道別提有多香了。

這幾年回到故鄉,遇上賣豆折的也會買上一個品嚐。但明顯感覺原材料不那麼正宗,所以也沒有那麼好喫。

現在很少有人在年底去做豆折,也許是做工比較麻煩。又或者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會這門手藝,超市裏賣的東西又琳琅滿目。因爲加上一個做電商的老鄉的微信,看她朋友圈裏發了一些做豆折的圖片。有人下單就讓村裏的一些大姐現做,然後再快遞發出去。

看了下價格,其實並不便宜。

又是一年的寒冬臘月,想起了小時候幫母親做豆折的情景。外面很冷、天沒亮,廚房裏卻是熱氣騰騰。竈裏跳動着火苗,以及在昏暗的燈光下母親忙碌的聲影……

這時喫豆折似乎是一種情懷

有人說:所謂鄉愁,大約就是懷念故鄉美食的味道。就像豆折,一旦提及就會在我們的記憶裏飄香,會在舌尖上縈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