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電影中人性的那些思考與分析,走入電影中的心理學 一、從故事裏去看見創作者內在的心理情結 二、 從內在守密的孤立感到在人羣中的感知 三、走出戲裏人生,打破內在框架走入真實世界

當我們看一幕幕生動有趣的電影時,電影中發人深省的劇情,美好的畫面體驗,和帶着無限回味的內蘊都讓人觸發更多的思緒,而對於電影中的心理現象以及心理謎題,有怎樣的有意思的點呢?這不得不提及魏知超所寫的《24幀心理密碼》,它帶給我們走入探索探尋電影的奧妙,抽絲剝繭,剖析電影人和觀衆的諸多心理樣態

對此,我們跟隨這位心理學博士一起看看有哪些啓迪?

一、從故事裏去看見創作者內在的心理情結

當我們從電影中去看見故事人物的內在模式和感知,當多篇故事都有某個規律時,我們從中看見的那個內在情結,隱約推衍出創作者的心理情結。而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我們在讀懂電影,讀懂導演,亦或讀懂我們自己,我們從別人的故事裏,情節裏,去探索自我內心的那些傷痛或未被滿足的期待。

在這份期待裏,我們去看去覺知去觸發,就像在討論創傷後應激障礙(PESD)裏,從很多個片子裏,看見那些有個少年很受傷,並沉浸在創傷體驗中難以自拔,去陳述半部好片形成的可能,而最終去讓我們理解創作者內心那個少年的內心傷痛,從PTSD的“強迫性”和“裹挾性 ”裏,反覆回憶創傷體驗,不受意志控制,同時沉溺在悲傷抑鬱的情緒中走不出來,而這些讓很多個片子成爲了半部好片。

作者透過片子中多流露的,去看見原本故事的講述者在故事中少年遭遇創傷後,變爲了親歷者和故事中角色合二爲一,然而這將不再維持原先的敘事中抽離的狀態,也讓情節的處理變得不再節制,也因此讓片子失去了一種更爲平衡的度。

二、 從內在守密的孤立感到在人羣中的感知

如果說電影是一種呈現衆多元素並讓觀衆從中探索到自我內心的一種方式或載體,在對於作者提及的守謎者心理,則讓有些故事裏那些守密者呈現在我們眼前,比如說在《飲食男女》裏父親心裏憋着的關於不倫之戀的祕密,《色.戒》裏王佳芝對易先生情感和自己身份的祕密,《臥虎藏龍》裏李慕白對俞秀蓮的愛,《斷背山》裏恩尼斯對同性戀的思念,等等,這些都以某種守密者的方式呈現,而這些讓我們看見什麼呢?

在對於祕密摺射的理智與情感衝突,還有因爲長期心懷祕密,而不得不在內心倍感鼓勵,這種孤立讓自己身處人羣而格格不入,一種喧囂中的孤獨,所以作者會說這是守密者最突出的精神:孤立感,一種各個不入的孤立感。

這讓我們和每個人內在所感受到自我在某些情境或感知中所體味的那種孤立感,產生共鳴,也正因此,反而會和創作者所創作的那些片子裏的疏離與孤獨,有着一種從靈魂深處的牽掛,就像是看着內在的自我的特質在片子中被描摹出來,勾勒出來,不自知間觸碰到柔軟的深度自我。

而從這些細膩的情緒或感知裏,我們何嘗不是在一邊去試着被看見被療愈,而這個過程中,故事和創作者,以及欣賞者,各自有了屬於自己的領悟和看見。

三、走出戲裏人生,打破內在框架走入真實世界

在電影裏不僅僅是看電影,更是從電影人物中去看見被自我限制的框架,試圖去從中看到那些身處其中的自我內在的局面,走入真實的世界,這在描述關於假戲真做的腦科學中,提及爲何演員會越來越像自己扮演的角色給出的一些答案,書中提及言語的自我意識會因爲他們的角色而發生深刻的變化。

我們看戲,而演戲的人,則是要將自己放入其中去表達出來,這個過程,如何進入之後再出來,就像是模擬了一個我們在從入戲到齣戲的過程,而入戲後再出戲,很多時候卻也同樣難的多,正如說表演是壓抑了內在自我,從而讓那個要表現的自我呈現出來,而真實的自我被壓制,那麼當戲拍完後,如何將真實自我恢復,這個過程,對於演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而我們每個看戲人,從中何嘗不是觸及到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人生,這人生就像我們走入戲中的戲局,不自知的在其中浮浮沉沉,而不去覺察自省,就無法從那些如戲中的迷局中回到真實自我的看見,所以看戲也罷,自我真實人生也罷,都是在逐步的去看見真實自我,並瞭解自我的途中。

24幀心理密碼》讓我們從電影的劇情中,心理的分析中,去看見一個又一個故事中的心理謎題,從探索中看見內在自我觸發的感知,從而領悟精彩的真實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