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習得法是幼兒學習外語的最佳路線,在家營造英語環境這樣做

最近看到一個媽媽提問:

幼兒英語啓蒙最合適的年齡是多大?最佳方式是什麼?
我家孩子現在三歲半,目前幼兒園每天一節外教課,學習英語歌,顏色,高矮胖瘦之類的詞彙。但是對於幼兒幾歲開始學英語爭論比較大,所以我最近也是各種糾結迷惑。幼兒英語啓蒙的最合適年齡是多大?幼兒學習英語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外教課之外,如何營造英語語言環境?語言習得過程並不僅僅是學會說話,也是幼兒思維模式構建的過程。在幼兒通過母語的習得,構建自身邏輯思維和語言習慣的同時,加入英語學習,如何避免思維衝突和習慣混淆?

不得不說,這個媽媽的提問是非常專業且具體的。

關於如何給幼兒做英語啓蒙,我想結合蓋兆泉在《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裏的理論知識來講解最合適。

英語啓蒙最佳的時間是3-5歲,沉浸式的習得法是兒童學習外語的最佳路線——路線最短,最有效,成果最好,過程最輕鬆無痛。

無意識的輸入是習得,有意識的學習叫學得。

對於孩子而言,習得的效果比學得的好;對於成人而言,學得的效果比習得的好。這是因爲孩子在語言學習中傾向於吸收隱形知識,隱形學習能力很強。比如孩子雖然沒學過語法,但是會從語言使用中自動統計出概率,進而正確地使用語句;比如他們不會分析語法,總是“囫圇吞棗”地把語言整體儲存,“整進整出”,這加快了大腦的處理速度。但人到青春期後會逐漸喪失隱形學習能力。因此,成年人在語言學習中更傾向於規則運算,更多地使用顯性知識比如構詞規則、詞語搭配、語法等來學習外語。

嚴格意義上來說,二語習得發生在目標語環境中,比如一個孩子從中國移民到美國,每天處於英語的自然環境下,他會習得第二種語言。這個自然環境有四個特點:1)真實語境,2)交際需要,3)大量接觸,4)交流互動。所以,能否習得的重要條件,就在於能不能模擬這種“處於目標語中”的環境。

作爲家長,想要爲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聽英語環境,除了送他上外教課之外,還得注重家庭英語小環境的營造:

1.跟孩子說日常用語

在啓蒙階段,家長可以通過“名詞指着說”和“動詞TPR”兩種方式,在家庭的實際場景中對孩子說英語,讓孩子接觸到最初的英語詞彙,然後過渡到說詞組和句子。

“名詞指着說”就是指着實物說單詞,比如指着麪包說“bread”,指着桔子說“orange”,指着冰箱說“fridge”,幫助孩子建立起各種物體與英文名稱和聲音之間的關係。

“動詞TPR”就是如果想教孩子的是動詞,就用TPR(Total Physical Reaponse,即全身動作反應法)的方法來教,也就是一邊說一邊做。比如教孩子“jump”,可以一邊跳,一邊說“jump”;教孩子“smile”,可以一邊笑,一邊說“smile”;教孩子“touch”,可以一邊摸,一邊說“touch”。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起動作和英文聲音之間的關係。

和孩子說英語的時候,能多說就多說,最好還能有看有聞,有喫有喝,有摸有做,同時調動孩子的多種感覺器官去體驗,孩子就會學得更快更好。

2.給孩子看原版動畫片

從3歲起,每天讓孩子看原版動畫片20分鐘,堅持看到6歲。上學以後,改爲偶爾看電影。

動畫片中有情境,孩子可以藉助畫面理解語言,因此,動畫片是僅次於語言交際很好的輸入。但是,原版動畫一定要挑選適齡的,孩子能看得懂的,且初期的時候父母最好能陪着看,稍微給孩子解釋下劇情,幫助孩子加深理解。

比如《Big Muzzy》(《瑪澤的故事》)、《Peppa Pig》(《粉紅豬小妹》)、《Little Bear》(《天才寶貝熊》)等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Franklin》(《小烏龜富蘭克林》)、《Chuggington》(《火車寶寶》)、《The Magic School Bus》(《神奇校車》)等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

3.聽英語童謠,唱英文歌曲,做英語遊戲

英文兒歌、童謠不僅能給孩子韻律、節奏,音素方面的啓蒙,有助於後期自然拼讀的學習,也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對看過的、理解過的東西反覆聽,反覆唱(孩子喜歡有節奏感的歌曲),這對於英語學習很有幫助。

做遊戲也是孩子最愛的英語學習方式之一,不僅互動性強,還能幫助孩子在大腦中將物品與名詞,動作與動詞形成強關聯。

4.讀原版書給孩子聽,或藉助點讀筆、錄音資源等,讓孩子看着圖畫書聽

如果家長的口語好,那麼可以直接讀原版書給孩子聽;如果家長口語不那麼好也沒關係,可以藉助點讀筆、錄音資源,讓孩子看着圖畫書聽。

由於我本身英語口語不算太好,所以我個人更偏愛選擇那些自帶點讀效果、音頻、動畫資源的英語圖畫書,這樣給孩子做英語啓蒙時會更省心,更方便。

不僅有點讀筆,還有使用手冊供參考

這套《熊津英語圖畫書》就特別合我的胃口。30冊精裝英語繪本內容豐富又齊全,包含了身體健康、情緒管理、社會認知、數學科學、藝術啓蒙等六大領域,還加入了翻翻、拉拉、洞洞等設計,增加了英語繪本閱讀的趣味性和遊戲性。自帶的小葉子點讀筆支持雙語點讀,點第一遍讀英語,點第二遍讀中文,就算零基礎孩子也能在點讀筆的輔助下自主閱讀。

配套視頻資源

除此之外,它還匹配有配套視頻和音頻,方便孩子看同名動畫片、唱同名歌謠,在音樂節奏的引領下,跟着外教一起讀單詞(就像唱歌一樣)。

這樣籠統的介紹可能不夠細緻具體,下面我挑幾本繪本展開講一講裏面的內容。

❤️生病發燒了怎麼辦——《Dr.Hammy's Busy Day》(《忙碌的哈米醫生》)

這本繪本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讀起來真的特別感同身受,身邊太多太多的人因爲被新冠病毒攻擊而流鼻涕,肚子疼,發燒,這些症狀用英語如何地道表達呢?

這本書統統有:

你怎麼了——What's wrong.
我生病了——I’m sick.
我的肚子疼——My tummy hurts.
我流鼻涕了——I have a runny nose.
我發燒了——I have a fever.
喫這種藥,你會好起來的——Take this medicine, you'll be okay.

❤️挑食寶寶藉口多——《I Will Never Eat Them!》(《我永遠不要喫蔬菜》)

挑食寶寶不願嘗試新鮮食物又或者拒絕喫自己不喜歡的食物,總會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推脫:太大了、太臭了、太硬了、太軟了、太黏糊糊了……

這本繪本里的小男孩同樣如此。小男孩跟着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媽媽想買一些蔬菜回家,小男孩滿腦子想的全是蔬菜可怕的口感和模樣!

I don't like tomatoes. Too mushy. 我不喜歡西紅柿。黏糊糊的。
I don't like broccoli. Too yucky. 我不喜歡西藍花。太難吃了。
I don't like potatoes. Too lumpy. 我不喜歡土豆。全是疙瘩。
I don't like pumpkin. Too spooky. 我不喜歡南瓜。好嚇人。
I don't like onions. Too smelly. 我不喜歡洋蔥。好難聞呀。
I don't like carrots. I just don't like them. 我不喜歡胡蘿蔔。我就是不喜歡胡蘿蔔。

I will never eat them! 我永遠都不會喫這些蔬菜!

那麼,媽媽該如何應對小男孩的挑食呢?

她沒有強迫小男孩直接喫原汁原味的食材,而是運用嫺熟高超的廚藝製作出了小男孩愛喫的披薩、土豆泥、南瓜蛋糕、意大利麪、蔬菜沙拉等。

當小男孩坐上餐桌時,看着媽媽親手製作的滿桌美味,內心對蔬菜的抗拒情緒全部一掃而光,高興的喊出了一句:“Ooh, I like pizza!”(噢,我喜歡喫披薩!)

❤️毛毛蟲變形記——《The Caterpillar's Dream》(《毛毛蟲的夢想》)

讀《The Caterpillar's Dream》讓我們回憶起了今年夏天在家飼養鳳蝶的經歷。書中的插畫不僅完整呈現了毛毛蟲從幼蟲到蛹,最終羽化成蝶的成長過程,還特別注重細節,比如毛毛蟲從幼蟲到成蟲身體會變色;結蛹前,毛毛蟲尾部會分泌絲狀物將自己固定在樹枝上;蛹的變色預示着蝴蝶羽化完成,即將破蛹而出等等。

那麼,誰見證了毛毛蟲的身體變化過程呢?原來是它的小夥伴們。

瓢蟲說:“You are growing.”(你長個了。)
蜜蜂說:“Hey, you look funny. You are upside down.”(嘿,你的樣子好好笑。你倒掛着呢。)
蚱蜢說:“Cater, you look strange. Why are you in there?”(毛毛,你看起來好奇怪啊。你爲什麼在那裏面?)

看着蛹一動不動,小夥伴們還特別擔心毛毛的生命安全,時不時來送上問候和關心。

螞蟻問:“Cater, it's so windy.”(毛毛,風太大了。)
毛毛回答:“Yes, but I'm warm in my home.”(是啊,可是我在家裏很暖和。)
蜻蜓問:"Cater, are you in there?"(毛毛,你在裏面嗎?)
毛毛回答:“Yes, I am. I'm so sleepy.”(是的,我在裏面。我好睏啊。)

雖說《The Caterpillar's Dream》是一個科普故事,但讀下來能感受到相互關心,相互溫暖的情感傳遞。

陪孩子讀完了繪本故事,再去看一看同名繪本動畫,聽一聽同名音頻作爲日常磨耳朵之用,用提問互動的方式跟孩子探討下故事裏的情節和內容,也相當於給孩子提供了最立體的語言學習環境。

除了繪本故事的動畫呈現,每一則故事還有重點詞彙的外教真人教學,真的是很走心的配置了。在音樂節奏的帶動下,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跟着音樂開口跟唱,絲毫不會感覺到被迫學習的痛苦。

複習時,可以結合隨書附贈的卡牌與孩子玩互動遊戲,把一則故事的重點詞彙擺在地上,進而進行故事串聯;也可以隨機抽幾個卡,自行編故事。

當然,做上述這些努力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點:不要強逼孩子開口,尊重孩子的沉默期。

“沉默期是兒童二語習得的正常現象。’二語習得論‘認爲,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外語的過程中,都應該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一般是6個月到一年。在學習者能夠把內容逐漸內化,達到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有足夠的自信前,不應該開口說外語。渡過沉默期後,有計劃、有步驟的輸出纔可以開始進行。如果跳過沉默期,在外語聽力還很低時,過早用外語交流,有可能造成口語的’石化‘,停留在一個水平不再提高。”

所以,家長們要對沉默期有耐心,啓蒙階段不要着急讓孩子開口說外語。聽足夠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開口說了。

至於在幼兒期加入英語學習,會不會影響母語的思維構建和習慣混淆,這個完全不必擔心。提前學英語,還有三大好處:

在孩子母語尚未根深蒂固的時候,學外語時更不容易發生負遷移現象,也就是不會產生成人那種“Chinglish(中式英語)”的毛病;

在口腔肌肉和舌頭尚未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時去學英語,更容易把外語的音發準;

學外語更利於批判思維的形成,會使母語的表達更準確,更具邏輯性。

以上就是幼兒英語啓蒙的最佳方式,你都學會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