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秦可卿得了什么病,为什么神医也救不了

说起秦可卿,她可是贾府繁华场面还未盛演时,第一个离奇死去的女子。

秦可卿是个绝色貌美又很会来事的女子,她官名兼美,是说她外貌兼具宝钗黛玉之美丽,性格又具有宝钗、黛玉之特点,这样想那该是多么品貌皆优的女子。

书中交待秦可卿是贾家宁国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贾蓉的正妻,宁府三代单传到了贾蓉这,她可算真正的宁府当家少奶奶。至高无上的老祖宗,有充分话语权的贾母对她的评价有一句  “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做事贾母是放心的。

嫁过来后,作为年轻少奶奶,公婆对其赞赏,也未见有什么刁难,夫妻相处和谐,未见有什么红脸;长辈平辈乃至下人们,对她也是欢迎和喜爱的。

可她偏偏就突然病倒了。看看怎么回事吧?

秦可卿病的蹊跷,医治无效

话说,学堂里闹事,金荣受了欺负,金氏跑去找尤氏理论,尤氏怎么会不知道呢? 可尤氏就是聪明,装糊涂什么都不知,那番话里带话的,彻底堵死了金氏的口,不得不走了。

这就侧面写到秦可卿的病,一是加重,二是公婆的着急。 从尤氏嘴里我们得知秦可卿已经病了一段时间,请了不少大夫服用了不少药,却一点不起效。

“  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云亦云呀)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弄的病人坐下起来,一日三五次换衣裳。” “可别耽搁了”  这是尤氏说的。

非常理解人生病后,家人着急的心情,所谓的“急病乱投医”  就是这种心理。

尤氏称这个病生得 “奇”,据说好好的,就突然不舒服了,还说到很多秦可卿的性格,好强、风流、心事重,说“这病就是’ 用心太过’上得的。”

我感觉尤氏作为婆婆,脾性随和,对待秦氏亦如母女,人前讲起来都是夸她,赞她,还要儿子贾蓉 “  你不许累掯她,不许招她生气,叫她静静儿的养几天就好了,想要吃什么,只管到我屋里来取。  倘或他有个好歹,你再要娶这么一个媳妇儿,这么个模样儿,  这么个性格儿,只怕 ’ 打着灯笼儿也没处找去’ 呢 ” 。  这可是堂堂之宁府啊,看来她对这个媳妇很满意。书中也没有隔阂的细节,表面看很融洽。 你看这秦氏生病后,全家急的,丈夫贾蓉虽然没有显出多么用心,但也在跑腿,做公婆的贾珍和尤氏,一个  “心烦…… 实在着急”    一个 “心里如同针扎一般 ”,一直在想法子求医问药。

我们可能会说这秦氏也忒没福气了,出身普通人家,能嫁入当时的“豪门”,做上宁府少奶奶的管家地位,又深得公婆喜爱,上下一致的好评。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她怎么还病了呢?而且一病不起,人越来越没有精神。

实在是有些蹊跷和费解。

且看高明的医生是怎么断病的

贾珍正烦恼着寻不到个好大夫,可巧好友冯紫英推荐了一位。

“ 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精,且能断人的生死。或者媳妇的病该在他手里除灾也未可定。我已叫人拿我的名帖去请。务必请他来瞧的。”

此处有一疑问,题目明明是“张太医”,可文中交待的却是位“张先生”,听上去学识渊博,但毕竟不是专门行医的,能看病吗? 有点玄呀。

这张先生姓“张”名“友士”,谐音 “有事”, 又一说法,张是姓氏,有伸张之义, 友是朋友,指冯紫英的朋友,士是指有能力的人。

提到他,贾珍一家似乎是见到了能治好秦氏的“大神”。估计当上太医也是以后的事,这跟贾珍有关。

果然,这位张先生的到来,显示了不凡的实力和素养,与先前看病的太医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首先,他谦逊而低调,面对贾珍这样的权贵之家,既不阿谀奉承,又显得得体稳妥。初入宁府,他自歉  “晚生粗鄙下士,知识浅陋” , 又 “ 承呼唤,不敢违命。但毫无实学,倍增汗颜。”

其次,他诊病从容自信。 “ 到了内室,见了病人秦氏,贾蓉意欲先给他介绍下病症经过。张先生却说本也不知道什么,先看脉息,自己评说。一般的大夫,哪有不先问病史的,望闻问切,一个都不能少。

“ 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靠着,一面拉着袖口,露出手腕来。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工夫。换过左手,亦复如是。”

再有,他不用家人介绍病情,一个看脉下来,就把这病说得精准如神算般,让人叹服。

他说:“看得尊夫人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今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应胁下痛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看这脉,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的为喜脉,则小弟不敢闻命矣。”

曹雪芹博学多才,在医药理术方面也不落后。通过一个脉诊,把书中张友士先生所述,写的是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句句说的都是病人存在的症状。让贴身伏侍秦氏的婆子频频说是。

而且,否定了之前有太医所说的 “喜”脉,怀孕之说。

“ 旁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道:’ 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得如神,倒不用我们说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都不能说得这样真切。有的说是喜,有的说是病;这位说不相干,这位又说怕冬至前后,总没有个真著话儿。”

先生又说:“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众位耽搁了!要在初次行经的时候就用药治起,只怕此时已全愈了。如今既是把病耽误到这地位,也是应有此灾。” “ 依我看起来,病倒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这药看,若是夜间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

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大奶奶从前行经的日子,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是不是?”

这婆子答道:“可不是! 从没有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不等,都长过的。”

先生听道:“是了,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能以养心调气之药服之,何至于此!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火旺的症候来。”

于是开了处方:“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 醋柴胡八分 淮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大枣二枚

看此方,也就是 八珍汤合逍遥丸的加减, 八珍汤重在补气血,添加阿胶更有滋阴补血攻力,针对而改善血虚症;而逍遥丸呢,是一味良好的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之药方,肝气郁结的人一般都会闷闷不乐,“逍遥” 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吃了它,人就逍遥了,开心起来, 而药引用“去心莲子”,也是要养心安神,助睡眠,现在的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失眠心烦的都少不了莲子。

方子是个对症的好方,张先生看病稳妥,留有余地,有些话他不能太直接,实际上那句 “这病只有三分治得, 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得着觉,就又添的二分拿手了。”  也就是说,七分治不得了,已经晚了,凶多吉少,好与不好,与病人的心态有很大关系,睡眠最关键。

贾蓉问生死,先生回:“ 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中医的望闻问切,人家只用了个切和望,就把这病的症候、病因以及预后,都细致说出来了。高人就是这样,一出手就不凡,果真算得上能断生死。

为什么秦氏的病治不好

后面我们也知道,秦氏吃了张先生开的药,最终并没有好。

因为秦氏之病是“心病“所致,试想想人因为心里有事,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长久会怎样,再好的身体也扛不住。况且那时的她已无求生的念头,  王熙凤看她时,她说 “ 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

对于求死之人,哪有什么灵丹妙药?

秦氏的“心病 ”  符合现代的“重度抑郁症”, 所有的躯体症状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紊乱,皆是因为心理原因引发,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枯萎消陨。

秦氏的生病,与她的性格为人有很大关系,张友士看脉后说她 “ 心性高强,聪明忒过 ,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  “ 忧虑伤脾,肝木忒旺 ”,这是    “心病 ”,这里反复提到两次“不如意事常有”,绝非偶然,是不是在告诉我们,秦可卿其实有很大的心事和烦恼,又只能憋着忍着,她管理着一大家子,处事小心,事无巨细,力求完美,“用心过度”,这是生病的根源 。

联系上文她病后听到弟弟秦钟在学堂被人欺负后,又是恼又是气,索性不吃早饭了,在尤氏的劝说下才喝了半盏燕窝汤。 因为弟弟的这点小事就忧虑到饭也不吃,说明她是一个过分思量的人。

秦氏对长一辈“素日孝顺”,对平辈“和睦亲密”,“慈老爱幼”,连贾母都钟爱她,称她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看来她平时得多注意,需拿出十二分的心力来处理人际。况且她出身平平,没有凤姐那样硬的后台,要让所有人满意和喜欢,真不是表面看那么容易的。遇事只有委屈自己强撑着罢了。

当然,秦氏的病死背后,或者说她的“心”病,肯定有不能示人的更致命的打击,某件特别或隐秘的事情被人发现,刺激了她,羞愤难当,只有死才能解脱。

我想到之前的焦大醉骂,虽然是把贾珍骂了出来,但目标却是直至秦可卿的,当时秦可卿也在场,她一定清楚地听到了焦大所骂。

回末有条脂批佐证了这个推测:焦大醉骂,伏可卿之病至死。

秦可卿身上,围绕着太多谜团和矛盾之处,关于她的死,作者写的反常、漏洞、含糊不清,与第五回判词歌曲中的明显不符,作者的疏漏应是有意而为之,都有所指,此章回是重新改动的,从创作上考虑,总得有个死法,直接写病死,作者不甘心。

所以作者就在这个病上作功夫,不留意分析就以为是病死的,他留下很多疑点,映射秦可卿的死因并非病死,真相很残酷吧。需要读者仔细去读,前后对照着分析,寻找真像。

/梦里风铃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