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街巷》158:牛王廟祭老青牛

《老成都》(連載)    

【文章:陳志強;圖片: 完    璧】


        地處東門的牛王廟,有着數百年曆史,關於此廟的民間傳說有不同的幾個版本,這裏僅講述自已從親人口中收集到的其中另一個版本。

        據清史記載:成都東門“牛王廟”建於清咸豐年間,有人說:此記有誤,該廟應建於清康熙年間,究竟是前的康熙、還是後的咸豐,專家自有定論,不管怎麼講那“牛王廟”距今已有上百年曆史了。

        “牛王廟”是怎麼來的?成都百姓爲什麼要建“牛王廟”?

        傳說清康熙年間,因四川成都遭受連年戰亂,人口具減,田園荒了許多,清政府採取遷移廣東湖北之民到四川墾荒,三年不稅,五年不交糧,荒田歸農家,誰種田誰受益的政策,使當時四川農村出現農民耕地,種樹之熱潮。但由於人力缺乏,大片農田需要耕種,耕地犁地的牛就成了當時的搶手貨。誰家有一頭牛,幾家都來借、來租用。據說在雙流縣金花村就因田地太多,累死了幾頭耕牛,而地處琉璃場、五塊石的農村在當時耕牛更缺,有的村甚至不見耕牛。全靠人拉犁耕地。誰家有一頭牛,大家都羨慕,有的人家不惜借高利貸買牛,有的人家是幾家先合買一頭牛。聽老一輩人講,那時成都郊區的田地裏,只要有牛在犁田,總有人站下來看一看。這樣牛荒過了幾年,因牛生子,子生牛,十年後,成都農田纔多了些牛。

        據傳說康熙十六年,成都發生了一次瘟疫,不但人生病,雞、鴨、豬、狗、牛都生病,經醫生治療後,不少人也逃過了生死關,但牛卻死了不少。這時有一陝西姓王的牛販子,趕一羣牛進川來販賣,也恰逢瘟疫流行;進川的牛也死了不少,但其中有一頭大青牛沒生病。人們都圍着這青牛看,連青牛拉出來的屎、尿也聞一聞,一隻瘟病狗無意中吃了一口熱牛屎,不想此狗幾天後,瘟病卻好了,人們連忙將此牛的屎用來喂生病的牛,不想一頭頭生病的牛吃了這青牛的屎,都出奇的好了。消息一下傳開,四周的人都來牛販子住地外東牛市口(專門賣買牛的市場)要牛屎,一時期,這青牛每天拉的牛糞成了“良藥”。

        人們不讓這“神”一般青牛幹活,專餵它好喫的,等它多拉屎尿給其它牛治病。這樣,此牛的糞在一時間冶好了不少病牛的病,田地裏又恢復了農耕的新氣象。有一陝西的江湖遊醫見此牛這般神奇,將牛的糞便拿回家,反覆研究,總得不到“真經”。他想這牛屎尿這般神奇,便將它做成藥丸,拿到市場賣,不想一樣靈驗賺了不少錢。便出重金向牛販子買下此牛,牽回家餵養,他爲了多做藥丸,便想讓此牛多拉屎尿,但這牛每天只拉兩次,那遊醫想如果牛多喫瀉藥,不就多拉屎尿了嗎?便配製了瀉藥給牛灌喫,不想那牛吃了瀉藥,頭幾天倒是拉得多一些,不到十天那牛就病了。人們聽說治病的牛病了,紛紛指責那遊醫不會喂牛,又請來郎中爲牛治病,但因那青牛喫瀉藥太多,拉了十幾天水糞便就死了,人們聽說青牛死了,紛紛去找那喂牛的遊醫算帳。遊醫嚇得跑回陝西的森林中躲起來,連嚇帶病不久病死在山裏。人們爲了紀念這頭爲牛治病的青牛,便出資在成都東門牛市口處修起了一座青牛廟。那賣牛的王姓販子聽說青牛死了,十分後悔,不該貪錢將青牛賣給了江湖遊醫。便親自從陝西趕來祭祀青牛。一日此人醒來對衆人說:“此牛仍太上老君的座騎青牛神傳世也,我仍是牽牛的童兒,不久也將去之。”那王姓牛販說完此話後也隨之死去。一些人認爲此王姓人,牽牛來四川,救了成都的瘟牛,仍牛之恩人也,可稱之“牛王”因此,將“青牛廟”改爲“牛王廟”。

        這裏即有紀念青牛之意,又有紀念王姓牽牛來川救牛之事。有人說、說“牛王、牛王,王牽牛,牛姓王”。當時民間有歌謠:“牛廟祭神牛,青牛本姓王,牽牛來蜀州,五穀合安康”。當然,關於外東牛市口“牛王廟”的傳說還有許多,如今外東的牛王廟已搬遷至三聖花鄉,人們還是已往如昔,到廟裏去祭祀“牛王”,追念這隻爲衆病牛治病的青牛和王姓牛主人。

  (下篇:《香火鼎盛牛王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