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之觀《我不是藥神》感———007@232


題序:在全民陽陽陽的日子裏,我自然地陽在家裏,渾身無力,啥也不想做。無奈慣性使然,作業必須的。

【一】

不知出於什麼心裏,《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在火爆的那個月份裏,我沒有去影院看,不是沒心情也不是沒閒暇,只是那段時間簡書和微信公衆號文章對此片的評論多的鋪天蓋地,看太多了的文章竟然就打消了去趕潮流的念頭。就在前幾天,偶爾坐在電腦前,發現這電影竟然可以下載了,便下載下來,分了兩段時間纔看完。影片前一段,看了一半,有些壓抑,就關了。過一天,再繼續看下去,終於看完,竟然莫名地觸動到淚腺。

【二】

網上的評價很高,豆瓣給予了九分以上的評價,真是名副其實。這是一片接地氣讓人深思的影片。角度的不同,得出的思考也不盡相同。國家層面上,是情與法的衝突碰撞,法大於情,盡顯法律無情。人性層面上,是本能之間的掂量選擇,利己和利他的糾結,追求人生意義的艱難。片中的“窮病”一詞,也被網友解讀的很深刻,但我感受到的是,它似乎是極致功利者的辯解詞。好在影片是積極向上的,影片中,一位老婦,仰着頭,輕聲細語地用哀求的語調,對着曹警官傾述的那一幕,和那一句:我想活着。深深刺痛了我。當一位警官問曹警官如何處理這些人時,曹警官那句“放”,是老婦話語被打動的結果。做出的決定有點類似把槍口擡高一點的感覺,人性本能之善顯露出光彩。

【三】

在這圍繞實用主義和一切向“錢”看的急躁時代,沒錢的想錢想到無比焦慮,有錢的怕沒錢擔心的無比焦慮,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精神家園在很多人眼裏顛倒地變成了神精家園,於是乎,人的精神家園滿滿的就是MONEY,變得空虛迷茫,在我看來,就是金錢實用擠佔了精神空間,人性中的善在金錢面前被扭曲變形。我記得“得到”推專欄時,首推了一個“雪楓音樂會”專欄,我這個外行感覺很棒,第一時間訂閱收聽,可惜後來訂閱的人不多,第二季也就沒再推出來,很可惜。隨後,“得到”再沒推出類似專欄作品,而是各種經濟學課程層出不窮,知識變現變成潮流,迎合了人們追求金錢的渴望。這也是需求不旺,供給就少的原因。

【四】

人總得要有些精神的,隨波逐流的一場人生,待終結謝幕之後能否留下一些什麼,這都值得人去不斷思考選擇,停留在扭曲面的情緒思考是很容易處於迷茫之中且自以爲是,厚重的精神沉澱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思考才能逐步鑄就,想僅僅想通過一次依賴一個信仰、看一篇文章、讀一本經典小說等好似捷徑之法做到一路躺贏,那是異想天開的事,片刻性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很容易被現實社會沖淡,最後消失的無影無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精神層面更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