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街巷》160:牛王廟街尋牛廟

《老成都》(連載)    

【文章:廖友朋;圖片: 完   璧】


   農曆己丑年來臨,醜屬牛,也就是說牛年到了。

        牛於人類,是有許多奉獻的。它耕田,運送物件,做它能做的一切,任勞任怨。在相當長的歷史中,人要生活,要喫飯穿衣,是不能離開牛的。據傳清康熙年間,成都地區曾發生過牛瘟,成都的老百姓恐慌不已。爲避免瘟疫蔓延,人們便在牛市附近,建造了一座牛王廟,恭請牛王菩薩趕走瘟神,保佑耕牛健壯,人民豐衣足食。又有神話傳說,一位修行道士,對牛關愛至深,治癒過不少患病的耕牛。他去世後,人們認爲他便是牛的化身,敬奉他爲牛王。在牛瘟流行的時候,人們想到了他,建了這座牛王廟,祈求牛王制止疫情蔓延——這座廟宇在清同治年間又培修了一次,即後來在牛王廟街的牛王廟。如今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有成功人士解囊,將整座廟宇搬至三聖鄉花木園區。

        前不久,我興致勃勃地去三聖鄉牛王廟觀光。這座被花木園林簇擁着的廟宇,大殿前庭園四周,立了四通龜託石碑,碑上浮雕,表現牛的四季生活:《春耕》、《夏浴》、《秋耙》、《望月》。庭園中心是頭低頭覓食的水牛圓雕,它是那樣的恬靜,那樣的安然。“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眼前牛的形象和牛對人類付出的辛勞,以及腦子裏湧現的詩句,真讓人感慨萬千。

        供奉牛王的牛王廟不只成都一座,不少地方還有供奉牛王的活動。在貴州遵義等地,相傳農曆十月初一是牛王的生日,便將這天定爲牛王節。這一天人們給牛放假,爲牛殺雞,舂餈粑,有的還把餈粑做成漂亮的花樣掛在牛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它照照自己被裝扮後美麗的容顏,然後將餈粑作爲牛的美味佳餚。類似供奉牛王的活動,也盛行在雲南、廣西的一些地區。

        由於牛“與人爲善”,人們寫詩作畫,編演文藝節目,牛的形象,幾乎都是正面的。三聖鄉牛王廟有副對聯:下地俯首爲孺子,上天奮蹄侍老君。在工作上任勞任怨作貢獻的人,被頌爲“老黃牛”。不少國畫大師,包括齊白石、李可染、陳子莊等等,他們筆下的牛,是那麼溫馴可愛。就連戲曲小品《小放牛》,通過小牧童的演唱,也讓人聯想到他和牛和睦相處的歡快……

       (下篇:《水津街和水井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