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街巷》161:水津街和水井街

《老成都》(連載)    

【文章:馮榮光;圖片: 錦江區檔案館】


        出成都東門大橋往右是一條通往九眼橋、望江樓的老街,與合江亭隔河相望。這條街約呈“L”形,有兩條首尾相銜的小街:一名水津街,一名水井街。東門大橋下橋右拐就是水津街,整條街不過百多米左右,街面也很簡樸;水津街抵攏倒拐(編者注:老成都指路俗語)後就是水井街,這條街也不長,街面與水津街沒多大差異,再過去就叫雙槐樹街了。這兩條街的街名都與“水”有關,其典故皆出於“津”、“井”。這兩條街既古老且特色迥異,因街名音近,“津”、“井”很容易混淆,常被人張冠李戴,鬧出些尷尬。

        水津街緊傍府河,因水運繁盛。“津”即爲渡口或碼頭,街由此得名。沿河的街面,多有窄巷石梯通向河邊,沿河便有很多處紅砂條石砌築的水碼頭,泊靠往來船隻。憑藉府河水運之利,沿街便自然形成了東門外有名的柴市,經營的大都是“南路柴”。

        2001年11月拆遷前水津街街景(錦江區檔案館):

      成都人把新津、邛崍、彭山一帶泛稱爲“南路”,這些柴就從府河下游水運到成都,雲集在東門。掌櫃的直接從碼頭進貨,在街面柴鋪裏經營“把把柴”(短節捆成捆的燒柴)。市民百姓喜歡“南路柴”,因爲經燒又能夾桴炭,用來冬天烤烘籠兒(編者注:一種外爲竹篾籠狀內爲瓦鉢用來燒桴炭取暖的器具)最巴適。城裏城外都到這裏來買柴火。窮家小戶大多買“小把把”(捆數少)將就對付日子;大富人家多買躉貨(編者注:躉貨,即爲出賣而整批地買進),老闆就叫“柴板車”送柴上門。柴市價格隨府河水勢而漲跌,夏季水豐,柴價較低;冬季水枯,柴價上揚,自然就苦了一般百姓。在我兒時的記憶裏,柴市熙來攘往的情景已是昨日黃花,河邊碼頭多見婦人在清花亮色的水裏漂洗衣物、淘米洗菜。

        水井街多爲穿鬥木結構小青瓦院落,一道門洞裏有的要套好幾個雜院,通道狹窄,住戶甚密。古時經常發生火災,百姓苦不堪言。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3年),在街北建火神廟供奉火神,祈求本街平安。爲了防範火災,住戶紛紛在院內打井,每道門洞門楣上都釘有一塊“井”字牌,以告示街鄰一旦發生火險,此處有水源。水井街自來便有“一院一井”之說,水井之多在成都其他街巷均屬罕見,水井街確也名符其實。

        與水津街不同,水井街以棺材鋪居多聞名。舊時興土葬,有打喪夥(編者注:即辦喪事)的人家,便在這裏選購棺材或“火匣子”裝殮死者。也有人家爲年高或病危的親人事先準備後事,來此定做的。20世紀60年代初,我常隨父母到水井街看望以前的老街坊、老鄰居,那時還有好幾家棺材鋪,每當看到院門口棺材鋪裏擺放的黑色棺材,心裏總有一種莫明其妙的恐懼感。這些舊時的民情風俗後來隨時代變遷而風蝕剝落;廟宇易貌,水井廢圯……唯有門洞雜院多少還殘留着清末民初的痕跡。而水井街常常瀰漫着全興酒廠庫房內散發出來的酒糟味,也儼然讓人沉醉在昔日的風月之中。

      (下篇:《酒窖遺址飄陳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