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打卡第二天纪实

      今天我读了《为真学而教》的第二条,第三条建议。这些内容对一名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而言,收获很大。

        建议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首先明晰质量与效率的内涵。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而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当下教学的重要问题是效率过剩,主要表现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不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拔高标准;现在很多高中学校人为提高效率,让孩子一年半学完三年课程,最后大量的题海战术提高高考命中率。看似这样的举动没什么不妥,但严重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多数学生对所谓的高效率表现为退缩,回避,学习思维固化,僵化,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能力严重受损,乃至消失殆尽。真正的教育必须以质量为本,效率及其他要素是枝,是叶,在彼此有矛盾的情况下,效率必须适当为质量让路。

      建议三: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课堂上我们要依据“三标”来施教导学,这就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课堂评价标准。所有教师至少都要有一点用课标教的教学自觉,有一点用课标教的建构能力;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具体和具象化描述。教师教学能做到上接课程标准,下吃头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这样的目标才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课堂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一呼百应的。叶澜教授提出课堂评价标准的五实观(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平实呈常态,真实待完善),可以成为我们观评课的蓝本。有学生获得才有真学。崔允漷教授说,学习有四种值:一学习的动力值,即学生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值,即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习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或者是受用的,当然,还有一种值在增加,就是学后值与学前值的差是正量,没有增值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缺少刻骨铭心的真学理念,更缺少践行的勇气和适度的担当。整如教育家杜威所言:“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无人不违反。”真正跨越思与行的界限,弥合想与做的裂痕,把所虑与所为融为一体,才是当下我们教师应该做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