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瀟灑過生活

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這麼一位曠世奇才,他博學、多情、超逸、灑脫,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巨星,照亮了那個時代,併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與神奇的故事傳說。

他就是北宋中期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登峯造極的全才式藝術巨匠蘇軾,人們通常稱他爲蘇東坡。

嚴格來說,四十歲之前,他是蘇軾。四十歲之後,他是蘇東坡。蘇軾是他的姓名,子瞻是他的字,而東坡居士則是他在黃州時給自己取的別號。

蘇軾是儒釋道融於一身之大修行者,中國三千年文化史,只出了一個蘇軾,他自由地徜徉於儒釋道之間,出世和入世之間沒有絲毫的衝突,濟世安民不影響他參禪悟道,暢遊山水也不影響他治國理政,蘇軾的內心把這三者完美結合,和諧共生,圓轉如意,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人間清醒,讀懂了蘇軾,也就讀懂了人生。

蘇軾曾說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的弟弟蘇轍聽後,擔心哥哥遇人不淑,告誡他擇友要慎重,蘇軾就說:“我眼前見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蘇軾沒有負天下人,但天下人卻負了蘇軾。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性格率真、才華橫溢的文壇領袖難免會引起世間小人的羨慕嫉妒恨。

有一天蘇軾酒足飯飽之後,與侍從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他摸着自己滾圓的肚子問左右,你們說說這裏面裝着什麼?有人說裝的都是智慧,有人說裝的都是詩文,蘇軾皆不以爲然。他的侍妾王朝雲說道:“裝着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聽後,捧腹大笑,說:“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現代文學大家林語堂這樣評價蘇軾:“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大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

有一次蘇軾路過金陵,特意去拜訪隱居在紫金山腳下的王安石。

王安石和蘇東坡,都是北宋文壇引領潮流的一代巨擘。他們在官場上,曾是政敵,在文學上,卻是知己。王安石聽說蘇軾要來,起了個大早,在長江邊等待。蘇軾如約而至,對王安石開玩笑說:“今日子瞻,以粗衣便服見丞相大人,實在不好意思。”王安石挽着他的手,高興地說:“嘿,這世間的禮俗,豈能適用於我等二人,哈哈!”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兩位巨匠,談古論今,琴棋書畫詩酒花,每日流連鐘山下。

蘇軾離開後,王安石仰天感慨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說:“如果要選一個古人交朋友,我不會選李白,他太浪漫,沒有現實感;也不會選杜甫,他一天到晚苦哈哈,蘇軾就很好。他不僅會玩,還會喫,簡直是個美食家。”

蘇軾確實很會喫,他一生在宦海浮沉,經常遭受小人打擊,不是被流放,就是在被流放的路上,一直在體會旅行的意義。但是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命運就算曲折離奇,蘇軾也能從人生的裂縫中看到陽光,將苦難的日子過得有模有樣。

天才人物的思想超越時空,蘇軾早在一千年前就知道,世間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他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快樂當中,人間有味是清歡,此心安處是吾鄉,取悅自己比取悅別人更有力量。

因爲政見不合,得罪了高層領導,蘇軾被貶官至黃州,他發現當地豬肉非常便宜,富人不愛喫,窮人不會喫,於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用文火燉,用醬油燜,炮製出流傳至今的一道名菜“東坡肉”。

後來又謫遷到窮鄉僻壤惠州,甘蔗林、香蕉園、荔枝樹便成爲蘇軾眼中的寶藏,尤其是荔枝,他喜歡得忘乎所以,特意發朋友圈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結果被朝中小人看到了,心說:“呦,你這老小子,過得蠻舒服的嘛,那就再貶遠點吧。”

這次貶官至儋州,也就是海南島,真是到了天涯海角。此時,蘇軾已經六十三歲,他預料自己可能會客死異鄉。臨行前,還向家人交代了後事。 弟弟蘇轍也遭受牽連,被貶至雷州。雙方流放的地點都是南邊,兩人日夜兼程,終於在藤州見了面。

當時已過晌午,兩人找了一個路邊小攤,打算坐下來喫碗麪,再探討一下以後的人生。 但小攤的麪條,實在粗糲澀口,蘇轍細嚼慢嚥,喫得極爲艱難。 而蘇軾這邊,很快就連湯帶水地把面喫完了。他望着愁眉苦臉、連聲嘆氣的蘇轍說:“兄弟啊,這面如此難喫,你何必還去咀嚼它呢?”

人生不得意事十之八九,那些坎坷曲折,就像一碗粗糲澀口的麪條,越是細嚼,越是難以下嚥。 倒不如快速吞下,忘卻過程的艱難,先填飽肚子,再來過好你的日子,讓苦不堪言的生活也能津津有味,這纔是硬道理、大智慧!

用心安理得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蘇軾到達儋州之後,將這片蠻荒之地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作爲喫貨的蘇軾,對海南島的生蠔極其喜愛,發明了生蠔的各種喫法,讓當地人視若草芥的海鮮變成舌尖上的美味。喫一塹長一智,這回他低調了許多,沒有發朋友圈炫耀,只是私信兒子大讚其美味,並叮囑兒子千萬不要告訴其他人,如果朝廷的士大夫們知道了生蠔的祕密,一定會蜂擁而至,那樣自己就沒得喫。

蘇軾見海南島文教不興,他便在當地開闢學府,自編講義,親自授課,不遺餘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養出一大批飽學之士。海南島歷史上第一位舉人姜唐佐和第一位進士符確,就是蘇軾精心培養的得意門生。

後來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返回中原,並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蘇軾曾經在黃州作過一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很能代表他的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誰說人間不值得,不如瀟灑過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