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此時有 千里共嬋娟

文/古月祥日

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夜月兒明。今年的團圓節比去年早了十一天,或許明月也在催促世間人放慢匆匆的腳步,放鬆緊繃的心絃,左手月餅,右手桂花釀,闔家舉頭望月吧。嬋娟,是天下人的嬋娟,無論天涯何處。

雖說已是初秋,早晚的涼意已經讓我們穿起了長衫,蓋起了薄被,可今天的太陽啊,彷彿感受到了月亮的主角光環,有些醋意地升高了溫度,讓原本已暢享絲絲涼爽的人們,在談論月亮話題的間隙,又不得不感嘆一下今天的溫度。太陽公公,你調皮了,月亮姐姐一年中也就今晚最受矚目,人們不是不想注視你,只是怕眼盲呀。哈哈哈……

不知爲何,我總喜歡把中秋看作是一年中的半年回顧的日子,如果把春節看作年終的話。也許是因爲一年中,只有中秋和春節這兩個節日是最具召喚力的,令忙忙碌碌的遊子們能暫時放下心中的煩煩擾擾,趕回老家與家人團聚,用心舉頭望月,這在當下高速運轉的城市生活中,如此團聚與閒情雅緻已成奢侈。也正是這樣的機會,纔會有與家人的敘思念,嘮家常,話事業,謀今後的一番回顧、總結、籌劃,下次這樣的場景基本是在春節。這或許就是我把中秋看作半年回顧的緣由吧。

除了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中秋,引發了永恆的思念,催生了無盡的浪漫,創造了絕美的詩詞。

思念的中秋節。疫情下的中秋,思念尤其帶着一縷憂愁的滋味湧上心頭。不能返鄉的遊子,在漂泊的異鄉,停住腳步,望月,思鄉。聊以慰藉的是,這是跟家鄉一樣的月,對鄉的思,對人的念,都在彼此的舉頭望月中傳遞着,哪怕天之涯海之角。中秋月,也許以前都是團聚在一起,或舉頭望月或舉杯邀月共賞之,而如今卻要試着接受長久在異地,獨賞,同思。中秋夜,可能過往總是面對面觥籌交錯的熱鬧場景,而當下則是視頻互通的問候與祝福。無論是正把酒言歡,還是尚孑然一身,若心中牽掛安好,憑此刻的同望一輪圓月,便是最好的安排。

浪漫的中秋夜。中秋節是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節日,這跟中國人喜歡月亮是分不開的,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月亮一直是光明、溫柔的象徵,喜泣舒懷望月,離愁別恨望月,吟詩賦詞望月,飲酒作樂望月……一切皆可寄月,對月訴說。靜謐的秋夜,望月而立,與月對話,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歷史上,在唐宋衆多詩人詞家當中,李白當屬浪漫主義的箇中翹楚,詠月的詩就有二十多首,可謂是充分發揮了“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把月亮描繪得方方面面,把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詩詞的中秋月。說中秋是一個詩詞的中秋,我想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因爲僅僅是唐朝,就有五千餘首寫月亮的詩,當然不全是寫中秋月的,但寫中秋月的詩卻流傳最爲廣泛。

堪稱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曾被聞一多評價爲“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開篇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吸引住了眼球,可惜詩人張若虛自此一舉成名後便再無耀眼作品,端的是可惜。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可謂是比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只不過一個是寫海月,一個是寫江月。那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幾乎是每年中秋節各媒體視頻與圖片的標配文案。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那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雖不是寫中秋月,卻也被引用良多。此外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鳥鳴澗》,張繼的《楓橋夜泊》等已成了中小學必背詩詞。李白《月下獨酌》那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更成爲了當代飲酒的口頭禪;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也是奉爲經典佳句。

而宋代的詞作中,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最爲經典,忍不住全文引用欣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回憶,其實也是中秋的一個主題。每至中秋,腦海裏總是不自覺地跳出兒時的記憶,那些跟老家相關聯的記憶。現在每當看到各式各樣的月餅,我就想起了小時候的月餅,那種有青紅絲的唯一款式。不知道別人的感覺如何,我小時候每次喫月餅都要把青紅絲摳出來,我是不喜歡喫的,當然是偷偷地摳,被大人發現是要捱罵的,會被教育不愛惜食品,是浪費行爲。

還有在泥土鋪就的院子裏,擺上小飯桌,一手拿着月餅一手拿着蘋果,看着天上那大大的月亮,聽媽媽講起嫦娥奔月的故事,順便也會講到牛郎和織女的故事,雖然在明亮的月光裏是看不到星座與銀河的。那個時候成羣的螢火蟲也是我們小孩子追逐的目標,也想捉一羣螢火蟲學着車胤用白紗布包起來讀書照亮用。沒有路燈的年代裏,月光就是夜裏趕路人的最好明燈。

團圓,過往在眼前,今後在心間。

中秋,明月此時有,千里共嬋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