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第四天打卡

      今天自读了建议五——“多多”就能“益善”吗?,建议六——碎问而闪存能不是惰性知识吗?读后也有自己的收获与思考。

  建议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有效的语文课,有价值的语文课。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存在着追求所谓的“高效”,常用短、浅、快的方式,把太多的信息、知识、技能一股脑的教给学生,结果让他们不知所措,让他们疲于奔命,让他们所学不少,所获不多。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学生新湖里打水漂,留下的是几圈速生速灭的涟漪。

    当然,教学中的多与少是辩证统一的,是相对而言的。少当然不是不原则,无条件的少,要不然,教学相当简单,就是向着少之又少,无以复少的洼地之间滑行就可以了。当少则少,不当少处一个也不能少,也就是面对所谓的核心基础,教学理应坚守不移,攻坚克难。我们本着少就是多的教育理念,要相对的少,浓缩的少,有力的少,引入的少,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澄清、澄澈、澄明的学习情怀,让其更多体察、体验、体悟学习之道,学习规律,如此,我们将拥有更能吐纳的心胸,更为敞亮的心境,更加踏实的行动,更为美好的前途。

      读了建议六,明白课堂上教师碎问的危害。王荣生教授说:“一堂课提出太多问题,内容确定性就弱了,由此可推知教师不知道要教和在教什么,知道未必能上好课,不知道则一定上不好课。”赞可夫也曾说,教师问的多,学生忘得快,知识就很容易“挥发”。扪心自问,为什么碎问化的课堂却能成为课堂的风景?一是时局的影响,当今社会,信息泛滥,碎片化信息化的知识大量涌现,那碎问就成了课堂上的刷屏行为。二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我们教师老当心自己问不全,把所谓的知识点遗漏,殊不知让我们用嚼碎的知识喂大的孩子能走多远?三教师缺乏必要的学科素养和通盘构架课堂的能力,无法深入重点、难点或核心部位,只能在文本中兜圈子、东冲西突:或者四面受敌,多向出击。真正能以点拎线、以线牵面、以面立体的成熟教师不多,在他们那里,一堂课无须喋喋不休发问,只要牵住问题牛鼻子,一问便能胜多问。当然这里的问既要有提纲契领的大问题,也要有突破整体的小问题。佐藤学语,真正的教学智者不时会让孩子们陷入“意义充溢的沉默”,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珠粒穿成唯美的珍珠,让知识之间有关联,有整体,有灵魂。

      朝着少即多的课堂行进,抓住主问题,练就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相信功夫到家,一切教学的弊端会不攻自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