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梦之声||周四朗读轮值打卡:愿小年的酒里,幸福围绕你心头【作者:风儿若有记忆】


作品:愿小年的酒里,幸福围绕你心头
作者:风儿若有记忆 
诵读:明明如月
编辑:雨儿的世界(yuer6868668)

北方的风在吹,南方的燕子在飞。时光荏苒中,季节如流,一晃,我们便走到了“小年”。

“小年”徐徐拉开了春节的帷幕,使日子有了年轮的厚重。时光匆匆里,我们又一次走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此时,该停下规整规整这一年的心情了,跟过去的一年说声“再见”  跟小年说一句“你好”。

小年被分为“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小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是延续了千年的一种传统风俗。

它是喜庆团圆的象征,有吐旧纳新浓重的气象。

小年飘着浓浓欢乐的热闹气氛,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以往的节气有着鲜明的区别,在于它是大年初一的前奏,是一个象征快乐相聚的节点,有着浓烈的喜庆味道。因此,有句谚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无论穷富,到了年,都得理发梳妆,精神上要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新气象。

“小年”来了,一种绵延不绝了千年的浓厚气息,就大大方方红红火火欢腾着来了,弥漫在所有中华儿女的胸膛。

“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爷是这一天的重头戏,大人们要在灶前焚香磕头,供奉点心,糖果,干粮饼,把旧年的灶爷像换成新的,然后磕头作揖,嘴里念念有词,“灶王上天欢。糖瓜来祭灶,灶王好言传,年货齐齐备,窗花对对剪。”  希望灶爷上了天给玉帝说尽好言,为百姓祈福吉祥。

宋朝吕蒙正的一首《祭灶诗》里写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写出了一个寂寂无名的文人对生活的无奈和感叹。

在这一天,有些地方吃饺子,有些地方吃年糕,还有吃汤圆,灶糖,无论吃什么,都是为了让以后的日子,能像嘴里的美食一样,多些甜蜜,多些幸福。

民间顺口溜说:小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番欣欣向荣,热闹快乐的景象就在眼前。

炮竹声声辞旧岁,小年腊月入冬寒,欢天喜地连声响,小孩堆里笑开颜。伴随着小年的脚步,除夕之夜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远方的游子,这时归心似箭,他们也许在天南海北不同的地方,带着一年对亲人的期盼和思念,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只为一家人能在一起过一个团团圆圆的年。

年是温暖,年是相聚,年是重逢,年是思念,年是爱,年是欢聚一堂。年里有父母慈祥的目光,年里有爱人温情的相守,年里有孩子童年的欢乐,年里有兄弟姐妹开心的相聚,年里有朋友一生的牵挂,年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小年到,祝福到,红红的心,暖暖的情,愿你小年有厚福,送你一个福,送他一个福,多多的福气向阳红,红红的窗花,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笑脸最温情,红红的纸,黑黑的字,一撇一捺有年味,红红的枣,红红的果,祝您红红火火多笑容。

明朝林光在《小年》里写道: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古往今来,小年,大年,最快乐的还是孩童,他们天真无邪,在年里享受着最美好的时光,成人也沿袭了世代的风俗,年来时锣鼓喧天,花炮齐鸣,载歌载舞,唯有老人对年和热闹,生出一种经历百态人生沧海后的通透释然。

陆游在他的“正须祭灶请比邻”一诗中写到: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对小年的隆重热烈,那种欢聚一堂,邻里之间相互拜访祝福,情真意切温暖融融的场面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于我们平常百姓人家。

小年来了,愿世间有更多的温暖和你相拥,愿生活有美好的平顺将你追随,愿四季的风里有人与你并肩,愿小年的酒里,幸福绕你心头,愿春来时有人陪你赏,愿未来的路上有人同你行。

作者介绍:风儿若有记忆
一个在文字里取暖的女子,部分文章散见于一些杂志,出版类诗集,各大平台,个人平台所有文字属作者原创,公众号,风儿文集fenger201810)
主播:柳顺涛zxst789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