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和焦慮,都是心的問題

爲了堅決抵制違規喫喝,148名“一把手”在雲縣集中籤訂了“十九不”承諾書。

對於這19道“硬槓槓”,衆說紛紜。有人拍手稱快,說這項政策,既接天線又接地線。有人特別恐懼,說它給剛剛以爲放開管控後可以回血的餐飲業又蓋上了棺材板。還有人在中間左右周旋,想把承諾書上的“硬東西”變成“軟東西”……

爲什麼會這樣?《心之道》的作者阿倫.瓦茲給出了答案——我們在自己的內部處於交戰狀態:大腦渴望着身體所不想要的事物,身體則欲求着大腦所不允許的東西;身體不服從大腦給出的指令,而大腦也無法理解身體的衝動。

早在1951年,瓦茲在就警告過讀者,現代人產生幸福感的心理機制過分依賴於大腦、依賴於對感官的剝削,而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它必須要麼生產出越來越多的歡樂,要麼就垮臺。”

是什麼讓我們在“二元對立”中焦慮叢生?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了大腦。不管是古代先賢,還是近代的心理學家,都從東方禪學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答:人們恰恰應該接受生活中充滿痛苦與不安全感的事實,而不應該拒絕和逃避它們。爲了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人們應該擁抱現在,活在當下。

人生充滿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不是靠兩三個固定答案就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再說,每個人的身心靈個生存環境不同,即使有普世性的答案,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進化,之前最正確的答案也會錯得離譜。如果我們一直不覺醒,總是讓頭腦的病毒去衝鋒陷陣,我們的幸福感會被它打得落花流水。

不安和焦慮,都是心的問題。瓦茲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他融合了古老而珍貴的禪宗智慧,告訴讀者:“我們不是分裂的,人跟他的當下經驗是一體的,我們不可能找得到一個獨立的‘我’或一顆單獨的心。”

大多數人之所以依賴“外在程序”去解決問題,因爲他們懶得開發自己的“內在程序”,總是想用捷徑開闢出一條新道路。

然而,在捷徑下生產的東西,往往會讓人走入另外的極端。比如說手機上癮,有多少孩子成天粘在手機上,失去了與他人、自然以及感官的鏈接。如果我們善於覺察,用“心之道”去挖掘自己的智慧,很多所謂的病毒會變成生命的滋養源。

回過頭,我們看看雲縣的“一把手”爲什麼要簽訂“十九不”承諾書?因爲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所以想通過外在的東西來束縛自己。這真的可行可靠嗎?

答案是否定的,就像瓦茲打的一個比喻:我們就像是陷在蜂蜜中被粘住的蒼蠅。生活甜美得令我們不願放棄,然而我們越深陷其中就越是會被困住、受侷限,並會變得越來越沮喪。我們同時熱愛並憎恨生活……

當人類的心靈不能自主時,處處皆是煉獄。如果你想變成野馬,必須越獄。談到“越獄”,很多人失去了被討厭的勇氣,總是想用一勞永逸的方式去過一成不變的生活。

生活如流態的水,需要我們在每個當下流出一些東西,然後再流入一些東西……多數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人生的祕密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等待被體驗的現實。”《心之道》給出來的答案,總是緊緊擁抱着“心”,它是世界的倒影,可以映出人類的種種好與壞。

然而,這個世界上“無明”的人太多了,錯把知識當智慧,錯把幻覺當真相,錯把智人當愚人。

B站上有瓦茲的黑白演講視頻,覺醒的人看了之後驚爲天人,活在慾望裏的人看了之後懟爲雞血……

從這點看來,用心的人在汲取正能量,不用心的在製造負能量。心,若不安住在“一”中,很多“二”就會造反。爲什麼凡人與佛只有一念之差,主因就在這裏。

醒來吧,醒來吧,用心醒來吧,這個世界美妙無比,只要我們善於用心覺察當下的種種,當下的力量就會幫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從而離苦得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