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理解的“前景理論”--2023-01-13

前景理論是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共同提出的把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一種理論。

在不確定情況下人們是如何判斷和決策的?在理性人假設作爲經濟學基礎研究的假設情況下,卡尼曼用心理學,行爲學等引入經濟學範疇,研究人在經濟世界的非理性行爲。這一理論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闊,可以總結爲一下幾規則。

第一,確定效應:

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

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爲安,稱之爲“確定效應”。我們常說的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隔夜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銅。都是確定效應的具體事例。

第二,反射效應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爲“反射效應”。

我們在損失確定的時候更願意賭一吧,而不是及時止損。比如說:在賭博中已經輸了,那輸掉的錢按說是沉沒成本,應該及時止損,不在繼續賭博,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們更願意繼續投入,尋找翻本的機會。有時候,我們被欺騙,騙子還給我說,繼續投入一點,也會撈回來,我們就再次受騙了。

第三,損失規避:

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爲“損失規避”。

我們沒有賺到錢沒啥痛苦,但是,我們損失了錢痛苦就非常深,人們的一個心理傾向不要讓自己已經擁有的錢損失,而不是努力而沒有賺到錢。

第四,迷戀小概率事件:

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倖搏這些小概率事件。稱之爲“迷戀小概率事件”。

我們買彩票賭的是運氣,我們買保險賭的是是倒黴。然而,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甚至有都是無概率事件,我們卻喜歡賭一把。

第五,錨定效應:

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爲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爲“參照依賴”。也稱之爲錨定效應,我們所有的消費都被錨定後作出了錯誤的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